宇宙誕生的順序,科學界還是沒有共識。
月球的年齡至今還沒有定論,之前有說月球比太陽年齡還要大的,說是200億年。
但宇宙的年齡據說才138億年。
所以說,科學界還沒有統一的定論。
但我們嘗試從易學角度可以來解讀。
質子和質子、質子和電子、質子和中子會發生碰並,以產生更高質量的原子核。
簡單的組合就形成了千姿百態的自然界基礎元素。幾十種元素又以簡單的幾何架構
形成各色各樣的分子。
水之所以沒有逃逸,有多種原因:
第一,氫原子(即質子)源源不斷地從太陽中向外發射,根本不是什么稀缺的資源。
地球上少的只是氫氣分子,并不缺氫原子。早期地球沒有形成電離層的時候,氫原子
每天都在轟擊地球,這些氫原子,有的形成了大原子核(比如金),有的則與碳原子
組合成了各種分子(比如甲烷等) 有的被氧原子氧化變成了水。
第二,地球上有電離層那是很后期的事情,地球上有了磁場(即地球上已經有大量的
鐵原子),此時氧原子已經非常豐富了,它們把能氧化的物質都給氧化了。氫這樣
高活性的元素當然跑不過被氧原子氧化的命運。
有一些東西我暫時還沒有搞清楚,比如,地球上怎麼形成的。太陽和月亮的易學原理
非常的清晰。與天文學中都是天體不同,在易學中,太陽、月亮和地球的易學原理並
不相同。尤其是地球,在易學中甚至不能像太陽和月亮那樣作為一類事物。
因為在我看來,與地球相對等的是整個地外宇宙(有日、月、星),某種意義上說,
現代天文學那種把地球作為行星,而且是太陽系中不唯一的行星,很可能是錯誤的。
我們當前世界對空間的理解有很大的錯誤性。認為宇宙大無邊際,而地球則只是
其中微不足道的一顆行星。實際上並非如此,地球內部很可能還有同樣無邊無際
的另一空間。
我們知道莊子說過,“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泰山為小。”這並不是什麼胡話,
而真的是因為從易學看,空間並不是像大家所理解的那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