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強的防禦都有間隙,敵人總會尋找到適當的方式、時機來彌補自身的不足;過去的戰爭史只能參考,並不能完全採用。
但康熙攻台的歷史卻隱隱然可供台灣注意的問題是:打台灣要用了解台灣的人、政權內鬥使之弱化而不能凝聚抗敵共識。
施琅慘遭鄭成功滅族,心懷仇怨下再降清並在台灣明鄭政權發生內鬥時機進攻台灣,施琅了解台灣明鄭軍力部署與訓練方式和軍事人員數量
「知己知彼 百戰不殆 」的前題下,清國擁有了解台軍的將領,但最重要的還是明鄭政權的內鬥內耗
是不是很有既視感?
中共當局對台退將收攏並對台現役將領的刺探收編,不就如同找了解台灣的施琅?
政權的內鬥越深,民眾對政府的疑慮越大,台灣漸趨弱化與不知為何而戰
甚至忽略敵人不是島內的政黨,而是海外覬覦的敵方勢力!政策方針的混亂導致民心士氣的低落與憤怒,不危險嗎?
再強的防禦武器不若軍心士氣的離散聚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