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問卦] 中國人的傳承何時分崩離析的?

作者: jodawa (jodaway)   2018-01-08 21:24:14
※ 引述《Burnamm (花引茶香 茶因花濃)》之銘言:
: 其實這個問題有點不完善,
: 但暫時沒更好的問法。
: 不管從古文、古裝劇、對古代中國的描述,
: 都可見中國人或是我們對中國人的理想中模樣的模範人物,是像諸葛亮、像唐太宗、像陶淵明、李白等等(抱歉舉例不佳),總之是種:忠義仁愛、高風亮節、為理想不問五斗米、說起話來斟酌謹慎、做起事來認真不逾矩、社會尚屬有禮教有家教...
: 我想問是從什麼時代或時間開始,因為什麼因素,才讓這些還不錯的氣節失去傳承,幾乎灰飛煙滅,造成現在的中國人是我們看到的這個...完全相反的模樣。
: 是不同朝代的演進在不同民族的統治下就漸漸消失(像元朝、清朝),或是在外國列強逼迫下式微,或是萬惡共產黨的文化大革命洗刷殆盡的?
: 或是,我舉的那些氣節根本就是個對古人幻想,這個問題根本不存在。
: 實在很好奇這點,我盡量描述疑惑了,期待有神人解答!
: 以下每10推50P,第100推100P,
: 箭頭和噓不算,晚上再發,3Q
我不是神人~,不過也有興趣討論,有待其他神人開示~
你講的 中國人理想典範 (豬哥亮、聖賢君王),
的確是長期以來中國的一種理想人格,即在儒家文化裡,類似聖人的概念。
許多文化當然有心目中的理想人格(聖人),
像印度文化的 聖人,大概就是 覺者。
春秋戰國時,諸子百家 每個學說心目中的政治理想與理想人格,都有所不同。
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獨善其身>兼善天下
大概就是儒家的理想人格。
罷黜百家 獨尊儒術 後,
後來的中國知識分子(儒者)也收納了不同學派的思想,
不過理想人格這塊,跟儒家的理想人格,應該是蠻相近的。
從思想文化的角度來說,這種理想人格受到推崇。
從執政者的角度來說,他們也樂意接受這種理想人格,
因為這種理想,對於國家的安定和繁榮很有幫助,
你看劉備雇用了諸葛亮,幫他幹這麼多事,幹到過勞死、兒子死,
孔明死後只留下一間屋子,門前三棵樹,一些田。
劉備是不是薛翻了
這種理想人格同時很推崇道德,
比如希臘的神話很推崇 力量、美麗、智慧..之類,
羅馬帝國很推崇 軍事榮耀,
這麼看重道德的文化,中國應該算數一數二。
科舉出現之後,這種理想人格的推崇應該有更強化,
畢竟考科都是聖賢書,讀多了不可能不受影響。
當然貪官汙吏也不是沒有拉哈哈哈。
所以有一些歷史學者(如余英時),將中國這種政治形容為"士人(菁英)政治)"
就是讓一群聰明、勤奮、無私的人,
來治理國家,為國家政治奉獻。
基本上在18世紀結束之前,也就是歐洲海放其他地方之前,
歐洲人都是很敬佩這種制度的。
(馬可波羅遊記中就很欽佩中國)
這種理想人格推崇,
一直到清末前,應該都沒有太大的動搖。
直到清末,因為中國輸到脫褲懶,
大家就要反省,反省就要罵自己或罵前輩,
不能沒有,一定要找一個罵。(心理機制)
孔夫子就被拿出來罵個狗血淋頭,
因為太多愚忠、迂腐、過時、糊塗的思想...之類的。
人家的德先生和賽先生多強啊!!
不過這裡批判的儒家,精確說也不是春秋戰國時的儒家或孔丘了,
而是中國長期來主流文化的代稱。
一個先天下之憂而憂,想到百姓就淚如雨下的聖人,
在洋腸大砲前,有個屁用。只能一起哭。
反正清末是中國一個思想大革命的時期,
其實當時的日本、俄國,又何嘗沒有。
然後就像大家講的,西化(現代化)之後,
資本主義、民主、科學,這些東西也一同席捲全球,
思想上也要大家學習學習。
中國的理想人格當然還是多少存在,
我認為 格物...平天下 這種理想人格,在台灣仍有一定影響力量。
華人相較於其他文化,有時感覺蠻勤奮、蠻精進的。
記得有人用儒家文化來解釋亞洲4小龍。
不是失去傳承,但是現代科學比這種傳統文化理想人格,
更務實多了。
民主社會,沒辦法期待/也不用必依賴一個聖王橫空出世。
法治可以彌補和取代人治。
不過考試制度任用人才(昔為科舉今為國考),也許算中國文化中一個優點吧。
(當然這制度一定有好有壞)
中共可能做得更徹底,
文革之後,共產主義思想當道,
推崇的是馬列、毛,領導無產革命的人。
不過現在儒家思想應該多少有復燃吧,
資本主義更是全球接受的流行思想了,中國也不落人後拉~
資本主義就是順從逐利的慾望啊
如何讓人人有屋住? 人人有飯吃?
開放土地自由貿易、房屋建造自由貿易,糧食自由貿易,
建商為了賺錢,拚命的蓋;農夫、餐館拼命生產糧食,
商業之間要搶錢,就削價競爭,這樣一來最後大家都買得起屋、買得到糧食,
現在資本主義解決了民生問題,大概就不需要那麼多聖人了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