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Townshend (the WHO)》之銘言:
: 支那人的論點是中國是從清國延續而來
: 所以晚清的國土都是中國不可脫離的部分
: 清朝跟元朝跟金朝同樣是外族進入中原
: 為何在兩岸的歷史課本中金朝都不太被重視
: 課本的主角主要只講南宋
: 對金的敘述很少
: 清朝跟元朝被當成中國的朝代
: 金朝卻普遍不受認可呢?
金跟遼在兩岸的歷史教學上都常常被忽略,而不被當成中原正統朝代之一
的原因是,這個兩個國家從來就沒有一統中原過,遼與金最大的國土範圍
都在華北跟華中,沒有統一過全中原。
而且他們都是宋朝的敵國,既然有一個正統的宋存在,那一國無二主,怎麼
描述遼與金。
另外一個差別是遼跟金的漢化程度都有限,跟之前五胡時期的北魏不同,北魏
進行了徹底的漢化,在一統鮮卑部落之後,鮮卑民族完全在中原歷史上消失,
混合成了漢族,東北,高麗跟吐谷渾。
最重要的是,後來一統天下創立大唐盛事的隋唐兩朝,最早可以追溯到北魏,
而非晉,自然隋唐兩朝對於北周,北魏的一脈相承關係非常重視。
而晉,在中國歷史上是一個最被瞧不起的大一統王朝之一,得國不正而且才傳到
第二世就自相殘殺到亡國,許多歷史學家都不喜歡晉。
唐太宗談到司馬懿,有以下的評價:
文帝之世,輔翼權重,許昌同蕭何之委,崇華甚霍光之寄。當謂竭誠盡節,伊傅可齊。及
明帝將終,棟樑是屬,受遺二主,佐命三朝,既承忍死之託,曾無殉生之報。天子在外,
內起甲兵,陵土未乾,遽相誅戮,貞臣之體,寧若此乎!盡善之方,以斯為惑。夫征討之
策,豈東智而西愚?輔佐之心,何前忠而後亂?
故晉明掩面,恥欺偽以成功;石勒肆言,笑奸回以定業。古人有云:「積善三年,知之者
少,為惡一日,聞於天下。」可不謂然乎!雖自隱過當年,而終見嗤後代。亦猶竊鐘掩耳
,以眾人為不聞;銳意盜金,謂市中為莫睹。故知貪於近者則遺遠,溺於利者則傷名;若
不損己以益人,則當禍人而福己。順理而舉易為力,背時而動難為功。況以未成之晉基,
逼有餘之魏祚?雖復道格區宇,德被蒼生,而天未啟時,寶位猶阻,非可以智競,不可以
力爭,雖則慶流後昆,而身終於北面矣。
意思就是,晉朝之所以那麼鳥蛋,就是就是因為司馬家得國不正的報應。晉明帝知道自己
的祖先這麼無恥,都覺得丟臉,石勒這個豪傑,根本瞧不起司馬懿。晉的地位就此定調,
因此同樣是南北分治,北方一統王朝的地位一點也不輸南朝。
而宋則不然,趙匡胤雖是黃袍加身,但是對柴宗訓可以說是禮遇備至:
趙匡胤頒布聖旨優待帝母子,賜柴氏「丹書鐵券」(免死金牌),保證柴氏子孫永享富貴
,即使犯罪也不得加刑。
建隆三年(962年)柴宗訓被遷往房陵(今湖北省房縣)居住,開寶六年(973年)三月卒
於當地,終年僅21歲(一說時任房州太守的辛文悅為了討好宋太祖而將其殺害,免除後患
)。趙匡胤「聞之震慟」,「素服發哀,輟朝十日」,諡曰「恭皇帝」,歸葬於世宗慶陵
之側。
再者,趙匡胤,趙光義,趙恆直到宋神宗時期,宋朝皇帝都沒有出過司馬衷那種等級的
昏君,盡管外患不斷,但國家內部還算相當團結。跟晉那種短命的內戰王朝天差地遠。
因此作為一個正統朝代,還算夠格的。
結論。
簡單來說,中國人都喜歡用比較強盛的朝代當作正統。清末那段因為要接民國,所以中國
不得不概括承受,但宋晉相比,宋朝還是夠格當正統,晉則是最被唾棄的短命王朝。寧願
用北魏當作正統,而不把晉當成一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