鍵盤地震學家出來了
不小心打太多了..不想看的人可以直接跳結論
每次地震發生的時候,最常聽到的問題就是:地震在哪?規模多少?還有餘震嗎?是火山岩
漿庫形成的嗎?為什麼氣象局跟外國的結果不一樣?
地震位置和規模,一般民眾都是透過中央氣象局獲得資訊。這的確是一個管道,其實也可以
看中研院的RMT(Real-Time Moment Tensor Monitoring System)結果,速度不會比氣象局慢
,個人認為中研院的結果更準,所含資訊也會更多。
(1) RMT網站通常不會掛掉。
(2) 以規模來說,中研院的結果是以地震矩張量(Mement tensor)表示,其效果會比氣象局
的芮氏規模更能反應地震的能量釋放(Kanamori, 1977)。
(3) 有波形比較圖,告訴你計算結果的可信度。如果所計算出理論波形(紅線)和觀測波形(
黑線)相似的話,理論上計算結果是可靠的。記得,這是理論上,對大地震來說就不一定了
。
(4) 能夠顯示斷層面位態、CLVD所佔比例(在這裡就不多說了)
餘震還會持續多久?這個問題有一個前題,我們所認為的主震,確實是主震,而不是前震嗎
。為什麼這樣說咧。2016年4月熊本發生了規模6.5地震,全世界都以為這是主震了,隔兩天
後發生規模7.3地震,日本氣象廳才意識到這才是主震。前震還是主震,目前都沒有人可以
馬上區分出來。
不過如果確定是主震的話,餘震的數量可以用Gutenberg-Richter關係式評估。它跟地震規
模和時間有關。
是火山岩漿庫所形式的地震嗎?我們大概知道,大屯山岩漿庫大約為30-50公里深(詳細請看
林正洪博士發表在Scientific Reports的文章)。就算是經緯度對了,也要看震源深度。上
次那顆北投5.7地震,震源200多公里深,都會被說成是岩漿庫擾動所形成的地震..
針對台灣的地震,為什麼氣象局跟外國的結果不一樣?該相信哪個?請相信國內結果!!外
國的即時結果,理論上會比我們差,因為他們的資料沒有我們那麼完整,怎麼說咧?
RMT系統和氣象局結果都是用強地震資料(地震測站就在台灣本島上,很近)進行計算的,此
資料所含的高頻訊號較多(即震源的破裂細節),加上3-D Green function,計算過程中已經
考慮複雜的地球內部構造,因為結果會更接近真實情況。
而USGS(美國地質調查局)所用的測站都是遠震資料(地震波在複雜的地球內部中傳遞後的結
果),因此高頻訊號已經被decay掉了,資料先天就不完整,加上他們是用1-D Green functi
on(把地球複雜內部構造理想化,不接近真實情況)計算的,結果會比我們差。
總結:
(1) 請相信國內結果,外國月亮不一定特別圓。
(2) 前震、主震發生的當下,沒有人敢確定。
(3) fb老濕的話別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