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經看過超長期的房價變化與所得比,在1970年時,
台北的30坪房價所得比只有4倍多,換言之當年台北市民的所得
不吃不喝只要4年多就能買下30坪的房子(若是在其他地方甚至不用3年也說不定)
那個年代是食物支出為主要,買房壓力倒也還好
1986年時,台北的房價所得比是6.5倍,已經高了不少,1989年則暴漲到17倍,
後來1990年以後最低也只到11倍,現在呢? 已經來到18.5倍,
論長期來說房價所得比一直都是往上惡化,會有如此情況與貧富差距擴大脫不了關係,
中下階層買不起房,但是富有階層的可支配所得與可儲蓄金額一直增加,
在低利率環境下低風險卻有潛在高報酬的房產當然成為他們放錢的首選之一,
另外還有海歸派資金與外資等的投資需求,這也造成房價不便宜需求卻一直不減的原因,
未來的情況嗎? 我只能說零利率恐怕可以預見,投資與高資產族群儲蓄需求還會更大,
全球房價也還一直漲,未來的房價所得比還會更加惡化,也可以說現在很難買房,
但之後只會更難不會更容易,香港就是最好的例子了,既然如此,
政府恐怕必須思考如何解決中下層居住問題,包括增加公屋,平價住宅,
畢竟打房只能打一時,最終還是難以改變大趨勢,有沒有買房只會愈來愈難的八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