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軍強悍F15戰機 曾爬升萬米打下衛星
http://i.epochtimes.com/assets/uploads/2018/03/Two_F-15.jpg
F-15鷹式戰鬥機(維基百科公有領域)
【大紀元2018年03月23日訊】(大紀元記者張秉開綜合報導)美國空軍的力量有多強大?
請看這款曾打下衛星的戰鬥機,即可知其一二。
據《史密森尼航太雜誌》(Smithsonian’s Air&Space Magazine)網站刊登的4月刊報導
,雖然美國發展第五代甚至第六代戰鬥機,但是近五十年前生產而目前仍服役的第四代戰
鬥機也絕對強悍,比如F-15戰鬥機曾經打下衛星。
報導說,1985年9月13日,一架F-15A戰鬥機飛抵太平洋上空。飛行員皮爾遜少校(Maj.
Wilbert D. Pearson)做了一個垂直高升動作,以音速達到11,000米(36,000英尺)的高
度,此時手錶顯示為正午12:42。
皮爾遜少校按照計劃,按動導彈發射鈕,向頭上方480公里(300英里)處的衛星Solwind
P78-1發射一枚導彈。這顆衛星是美國1979年發射的觀測珈馬射線天文衛星,已經廢棄不
用,但是仍以時速28,164公里的速度繞地飛行。
因為相對於F-15A來說,衛星的位置是高不可及的,所以皮爾遜少校根本不可能肉眼看到
導彈是否瞄準了衛星,只能等待控制中心工作人員斯哥特(Scott)的反饋資訊。
http://i.epochtimes.com/assets/uploads/2018/03/ASAT_missile_launch.jpg
F-15鷹式戰鬥機向衛星發射導彈的垂直升高情景。(維基百科公有領域)
皮爾遜少校回憶說:「我已經告訴斯哥特『我的高度將是36,000英尺』。而且,我告訴他
,如果我們成功地攔截(衛星),就回話『羅傑(Roger),阿吉一號(皮爾遜的代號)
。那個高度正好』。如果我們沒成功,你就說『羅傑,阿吉一號。建議高度為28,000英尺
』或說別的數字。」
結果出乎皮爾遜少校的預料。「唉,斯哥特一句話也沒有回,」皮爾遜少校笑著說,「他
只是打開了我們通話的麥克風,我聽到的聲音全是尖叫高喊、一片歡呼。」
報導說,這是首次美國成功地用飛機打下衛星的試驗。也就是飛機在大氣最低層內,發射
導彈擊中太空中的目標,但是後來由於種種原因,這種為對抗共產蘇聯為目的的反衛星項
目停止了。
不過。F-15的性能給軍方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
http://i.epochtimes.com/assets/uploads/2015/11/1511172235212753.jpg
與F-15默契配合的F16(維基百科)
F-15是1970年代研製而成的第三代戰鬥機,目前仍在服役,當然型號已經擴展至E型等多
種。這是一種機長近20米、翼展13米的重型戰鬥機,速度可達2.5倍音速,一分鐘之內即
可垂直飛到15,000米的高空,在半徑近2000公里的大範圍內打擊敵方。
資料記載,F-15的製造數量近1200架,其綽號為F-15鷹,具有僅需1名飛行員即可靈活操
作、發動摧毀性攻擊的極佳性能。
美國空軍在同一時代又推出F-15的搭檔——F-16戰鬥機。F-16的體積稍小,機長為15米,
翼展10米,速度稍慢於F-15,最高時速稍高於2.0倍音速,但是F-16仍然具有非常高的性
能,而且F-16的造價1460萬美元,大約是F-15的2800~3000萬美元的一半,因此F-16的服
役數量超過4500架。
F-16的最大作戰半徑遠遠小於F-15,僅約550公里,但是精幹「小將」F-16與強悍「猛將
」F-15配合默契,在多種實戰中發揮令敵軍聞而生畏的作用。
http://i.epochtimes.com/assets/uploads/2009/07/904061909031680.jpg
F-22戰機 (Getty Images)
http://i.epochtimes.com/assets/uploads/2017/11/GettyImages-653581018.jpg
美國軍方官員們表示,第五代F-35戰機具有非凡戰鬥力,其作戰性能遠遠超越現有任何戰
機。(George Frey/Getty Images)
而且,F-15的很多經驗已經傳給其後的第五代隱形戰機F-22和F-35。美國《國家利益雜誌
》(National Interest)2017年8月說,F-15和F-16仍然沒有落伍,是中共非常忌憚的戰
鬥機。
F-15和F-16正在升級,新式F-16的最大特點是裝備與F-35同一級別的新型雷達。
新型F-15暱稱「金鷹」(Golden Eagle),服役期延至2040年代,將於它的下一代戰機
F-22配合。而且F-15的掛載導彈數最多增至16枚AMRAAM導彈,猶如空中導彈庫。#
http://www.epochtimes.com/b5/18/3/23/n1024182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