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家有本戶口名簿 你知道它曾這樣好用?(UDN)
https://theme.udn.com/theme/story/6774/3060706
2018-03-30 15:28:21聯合晚報 記者徐偉真、林育如、吳懿雯/製作
300多年前荷蘭統治台灣時,開啟了台灣戶口調查之始,歷經日治時期到現在,戶口名簿
有不同的面貌,這次聯晚帶大家用另一個角度來看台灣史,看在不同時代與社會風氣下,
反映在戶口名簿欄位的重點是什麼。
戶口名簿小簡介
戶口名簿記載戶內人口基本資料及身分變動,由戶政事務所按戶發給,戶長保管,過去還
在用手寫的年代,每年戶口校正會蓋校正章。未滿14歲、身分證或護照遺失時,戶口名簿
也能當作身分證明文件。(新式戶口名簿功能看這邊)
戶口調查簿 探日治民情
從不同欄位可觀察到當時日本對台灣戶口統治的重點:
❶童養媳:媳婦仔
❷裹小腳:有是否仍纏或已解等註記
❸續柄:與戶長的關係
❹種痘:不同時間執行、次數,有不同註明,用於預防天花
❺不具:殘疾欄位,聾啞註記為聾,還有盲、癡、瘋等註記
❻吸食鴉片:政府特准吸食者,註記為阿
❼種族:台灣人依籍貫有廣東、福建、朝鮮、滿州國...等簡稱;若是原住民則有有熟、
平...等註記
❽居民分3種別:一是官吏、知識份子行為善良者;二是一般百姓;三是受刑人或須特別
注意者(種別數字越高,戶口實查頻率越高)
那些年 戶口名簿能這樣用
糧食配給
台灣糧食配給制度從二戰日治末期開始,人民耕作公糧,再依戶口名簿上大人與小孩數配
給米糧與民生用品。光復初期物資匱乏,國民政府也執行配給制度,直到1979年才刪除戶
口名簿上「配給記事」欄。
戶口查察
俗稱的「查戶口」從日據時期開始,為掌握治安,由警察依戶口名簿向個別住戶比對資料
,鑑別戶口良莠。而戒嚴時期戶警合一,也實施嚴密戶口管理。1999年行政程序法實施,
戶口查察於法不符,2007年修正為「家戶訪查」。2018年3月內政部以保障人權與自由為
核心價值,廢除家戶訪查勤務。
買米酒
台灣2002年成為WTO會員國,要廢除實施逾半世紀的菸酒公賣制,紅標米酒稅後會從20元
漲到180元,1999年消息一出,引發日益嚴重搶購潮。2001年底公賣局祭出憑戶口名簿,
每戶人數未滿3人,可購買3瓶,3人以上可購買6瓶政策,為期1個半月。
戶口普查
1956年台灣舉行光復後首次戶口普查。9月16日0時起動員15萬人同時登門訪查,當天全台
門戶通宵開放,交通斷絕,確保人人在家接受普查,至早上六時結束。目前已進行8次普
查與抽樣調查。
資料來源/內政部、大溪戶政事務所、東區戶政事務所、新北戶政博物館、主計總處、大
同戶政事務所等官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