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問卦] 明天要考通識看不懂該怎麼辦?

作者: NowQmmmmmmmm (滷蛇之王)   2018-04-24 04:04:56
大乘佛教與小乘佛教的差別在
大乘宣揚菩提心就是不為自身求安樂,但願眾生得離苦(行菩薩道),說白話就是在作事時
能夠取得雙贏局面,利他(別人或周遭的事)自利(自我成就),而能得到圓滿
饒益有情戒出自三聚淨戒
三聚淨戒:一 攝律儀戒,二 攝善法戒,三 攝眾生戒,亦云饒益有情戒
饒益有情者,即是釋迦牟尼如來化身能夠普渡眾生。由如來於此世界愍念有情,作變化身
種種方便,救度眾生令登彼岸,即名恩德。由此三德之義,總而言之,戒波羅蜜之所攝化
也,只要為眾人作事為出發點就是遵守饒益有情戒
斷所知障,
所知障(jñeyāvara),佛教術語,二障之一,又可稱為智慧尚未頓悟而有障礙的期間,
所知障是大乘的別教所斷的惑,又可稱為無始無明,所知的意思是「覺知心對於法界真實
相的所知有所不足,因此成佛之道被障礙」,這就叫做所知的障礙。
斷無明,
佛教術語,無明可分兩種:一念無明、無始無明,是煩惱的佛教稱呼,為十二因緣之首,
一切苦之根源,不通達真理與不能明白理解事相或道理之精神狀態。亦即不達、不解、不
了,而以愚癡為其自相。泛指無智、愚昧。俱舍宗、唯識宗立無明為心所(心之作用)之
一,即稱作痴(梵語:moha)。
小乘
只以自我修行為解脫,但只有自我修練對眾生無感,都可歸為小乘
求自了,尋求自我了解,
出離心,學佛之人需有菩提心與出離心,出離心指為超脫充滿煩惱的俗事而到另一個境界
真心進行修行,再由出離心而生大悲心,由大悲心再有菩提心,故出離心為修行開始之根
本,尋求自我解脫到修行境界,對於俗事以不再感到在意故也不會主動幫助
禁惡行戒,禁止一切惡的行為與事物遵行戒律,不能作對眾生不利的事情,
攝善法戒,上面有提到三戒之一,三戒也可稱為攝律儀戒、攝善法戒、攝眾生戒
攝律儀戒:止惡
攝善法戒:行善
攝眾生戒:利益眾生
不作惡事以行善為目標,不犯戒律,以求頓悟超脫六道輪迴之苦
※ 引述《a3807576 (shane)》之銘言:
: 明天通識課要考佛教
: 內容:
: 大乘:菩提心,但願眾生得離苦,不為自身求安樂,為眾
: 比小乘先成就
: 饒益有情戒
: 斷所知障(菩提、習氣),斷無明
: 小乘:求自了,出離心,自我解脫,不會主動幫助,禁惡行戒,不能對眾生不利
: 攝善法戒,律儀戒,戒律特別不能犯
: .....
: 看的我豆頁好疼~~
: 誰能告訴我內容是在寫甚麼咚咚
: 有沒有掛掛(-^-)d
作者: AppleMan (蘋果仁)   2018-04-24 04:05:00
5樓金城武
作者: jjjjjjs (6js)   2018-04-24 04:06:00
哥 的 朋友 國中 學歷 還不是 考上國考 懂?
作者: AppleMan (蘋果仁)   2018-04-24 04:06:00
蓋蓋謝謝1樓
作者: t0455453 (Loco)   2018-04-24 04:09:00
五樓好可憐 醜還不認清事實
作者: gcfs1597 (啊呀揑\(・ω・)/)   2018-04-24 04:11:00
你這樣他更難懂了XDDD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