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分台灣勞工不滿的情況是「公司賺錢但是沒有與員工分享」
但大部分台灣人都聽過的公司,有幾家是這樣的?
上市上櫃的公司必須將財報透明化,多少盈餘分配給勞工都是很明確的。
最容易出現次情況的,大部分都是家族經營的中小企業。
小到早餐自助餐,大到規模百人的模具廠。
在成本售價固定的時候,給員工的薪水與福利。就很直接的與老闆自己的收入相關。
工作認真其實就是個假議題
老闆需要的是你可以完成工作。而不是認真工作。
有店員上班非常賣力,對客戶笑臉迎人。
餐點的掌控也非常好。
但事實就是,並不會因為你一個人帶給公司更高的利潤。
因為大部分的客戶,不管在意的是服務品質/餐點美味/速度等等
客戶看到的都是下限,而不是上限
你會買一家料理評價4分,但是某位員工煮出來是7分的餐廳。
還是去一家不管誰做都是6分的餐廳?
所以決定客戶回購率的大部分取決於老闆的經營模式。
而大材小用的人,比較會在意薪資漲幅。
這時候就應該跳出原本的環境。
期待在舒適圈獲得滿意薪資增幅的可能性真的太低了。
像任何高中畢業都可以做的文書工作
你要求加薪只是讓老闆想把你換成其他低薪勞力而已
而要求政府出面要求老闆更是可笑。
老闆會因為政客的「要求」就把自己口袋的錢拿出來?
不如想想什麼政策才足以跟老闆們制度合理的利潤給員工分享。
例如說雇用3位以上非親族,且員工薪資達營業額一定比例可以部分免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