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校退場 缺胡蘿蔔也缺棍子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80514000582-260114
嚷嚷超過10年的大學退場機制,雖說教育部已將《私立大專院校轉型及退場條例》
送到立法院審議,但很顯然解決不了問題,
學界指出,給胡蘿蔔也給棍子,才能解開僵局。
台灣157所大學,其中私校占了7成之多。由於今年入學的大一新生是龍年出生,
人數有24.8萬人,但之後不斷下滑,到
2021學年只剩20.3萬人,
2028學年更跌到15.8萬人,
推估10年內大學規模至少必須縮減1/3才能因應。
但過去幾年來成功轉型的學校只有2所,按照這種速度退場,根本緩不濟急。
雖說教育部2017年完成《私校轉退條例》,端出50億退場基金,法源其實不缺,
但幾乎沒有效果。
國立台北商業大學校長張瑞雄就批評《私校轉退條例》草案是教育部「自找麻煩」,
因為它不痛不癢,退場沒誘因,不退場也不會被懲罰,
且私校校產清算後只能回歸退場基金或地方政府,
誰會那麼傻主動退場呢?張瑞雄一直鼓吹讓學校退場可以拿回一部分校產,
且同時祭出懲罰,例如凍結董事會財產,萬一校產不夠,董事會要出錢。
台灣科技大學名譽教授何正信也表示,「退場」跟「轉型」不一樣,
問題不是沒辦法解決,只要政府願意擔起責任。
首先退場和轉型應該切分開來,對於退場者要明定校產處置原則,
給董事會足夠的誘因、給教職員工足夠的補償、給學生受教權完整的保障。
轉型因涉及跨部會協調機制,例如轉型長照、社福者可能需要內政部協助;
轉型文教機構可能需要文化部諮詢。有私校校長指出,由於實在牽涉廣泛,
如果沒有把握,還不如把《私校轉退條例》直接改為《私校退場條例》,
專心退場就好。
5.備註:
退場機制拖了10年,補助也就多耗10年,行政不力
跟年金一樣,慢慢拖,慢慢改,吸好吸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