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從以前就覺得台灣的公宅政策非常奇怪,不管是國民的認知和政府的政策都超怪
青年人從來不好意思把自己的需求說清楚,
青年人的實際需求其實是:
「需要在都市中心的便利之所,承租或購買比市價便宜很多的住處」
我把大家不方便講的心聲,實際講清楚了
台灣40歲以下的人,佔人口分佈快要一半,也就是總數有高達將近1000萬人
要實際達成這個目標,讓他堪稱「有效」,那東折西扣,
需要在台灣的三大都會精華區,「至少」得弄出「100萬戶」公宅
這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任務,所以現狀變成是這樣子:
(1) 公宅變成「樂透」的性質,是全體青年的「樂透安慰獎」,根本沒有解決問題
蓋一萬戶與蓋五千戶,根本都沒差,數字都一樣小。
我不知道台灣的主流聲音認為「有比沒有好」,到底是多不務實
所以你們要的只是樂透?要樂透的話,這個政策乾脆全國都不要辦了。
完全浪費資源。
(2) 公宅根本沒有蓋在市中心,都是蓋在郊區、新重劃區居多
這根本沒有意義,郊區的房子本來就很便宜了,郊區房子根本不缺
結果公宅變成「城市發展用」,例如林口 A7,樂透出來的公宅,
帶來第一波人口,帶來的初步的需求,很快就有小型生活機能出現
城鎮因此初具規模,等於是後續更大量推案賣得出去的基礎。
這樣到底是要幹嘛?完全變成「發展新市鎮的初期補貼」了,完全喪失原意
台灣一堆做公宅夢的年輕人該醒醒了吧,這個政策超荒謬,超口號的
完全無法理解為何這幾年會很風行。
集體的自我催眠,集體的務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