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媒體來源:
中央網路報
2.完整新聞標題:
趙春山:民族大義不容兩岸對抗
3.完整新聞內文:
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榮譽教授趙春山29日在中國時報發表專文指出,總統府祕書長
陳菊日前表示,對於兩岸之間理解不夠、互信基礎不足的發展,她感到非常憂心。不僅陳
菊如此,我想兩岸的許多有識之士也會有同樣的感覺。在大陸接連挖我邦交國後,民進黨
政府也揚言將採反制措施,無論執政當局手中擁有多少籌碼,會採取什麼樣的行動,我們
認為,冤冤相報的結果,最終受害的是兩岸關係的和平發展,特別是無辜的兩岸民眾。
兩岸在國際舞台上一直處在針鋒相對的狀態,台灣邦交國數目的增減則是反映了兩岸實
力的消長。在馬政府時代,「外交休兵」是因為對岸默認在「一個中國」原則下,讓台灣
在對外關係方面也有代表全中國的一點空間;民進黨政府不承認「一中」,對岸也就「名
正言順」地在我邦交國中動手腳。我們不應把對岸的作為視為理所當然,但也不宜把責任
全部推給對方。畢竟,毛澤東就多次說過,「對敵人仁慈,就是對自己殘忍。」責怪對岸
「不仁」,也要想想自己有何「不智」之處。
專文中說,面對大陸的外交打壓,外交部長吳釗燮表示,政府不會和大陸進行惡性外交
對抗,會全力維繫現有邦交關係,也會深化與美國等理念相近國家的實質關係,特別是在
經濟與安全層面上建立更密切的夥伴關係。不與大陸惡性外交對抗,這是有「自知之明」
的說法,因為我們本來就沒有對抗的理由和本錢;加強與美、日等無邦交國家的實質關係
,也是我國退出聯合國後,歷任政府推動務實外交的一貫政策。但重點是,基於本身的利
益,我們不能因「聯美拉日」而陷於和大陸對抗的困局。
陳菊對於兩岸的缺少溝通,覺得可惜,其實,不僅兩岸,連朝野之間也缺乏足夠的溝通
。沒有溝通,當然就無法建立必要的互信。在台灣內部,「國家認同」是產生朝野「戰略
互疑」的主要來源,形成「不知為何而戰」、「為誰而戰」的困擾。就個人而言,憲法和
相關法令已提供了解決問題的辦法,只要大法官做出解釋,大家依憲治國和依法治國就好
了!
專文認為,兩岸缺乏互信主要是因為「民族認同」和「文化認同」的問題。大陸國家主
席習近平的對台工作思想,強調民族復興和兩岸經濟社會融合。對岸智庫人士曾多次表示
,這為建立兩岸互信提供了更為廣闊的活動空間。換言之,只要對民族復興有利的事就做
,不利的事就不做。如何在做法上相向而行,當然就需要有一個溝通的管道,兩岸談判也
就不可避免了!
最近美、朝籌辦「川金會」一變再變,固然是因外力角力的結果,但南北韓當事者的謀和
意願也起了關鍵性作用,其中,朝鮮民族主義應是主要的動力來源。南韓關心北韓的無核化
,但更關心半島的和平統一,不願北韓因擁核而受到國際經濟制裁;北韓以擁核作為對外談
判的工具,但不會以核武來對付自己的同胞。
專文強調,「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兩岸經過長期的互動交流,彼此融合的程度早
已超過南北韓的關係。因此,民族大義當前,我們不希望兩岸出現任何形式的對抗。(吳靈
芬編)
4.完整新聞連結 (或短網址):
http://www.cdnews.com.tw/docDetail.jsp?coluid=111&docid=104645980
5.備註:
兄弟鬩牆骨肉相殘真的是悲劇 台灣應該早點放棄敵視大陸 促進兩岸和平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