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援外工作有助台灣外交 應持續進行
http://www.cna.com.tw/news/firstnews/201806050065-1.aspx 中央
布吉納法索5月24日再次與台灣斷交後,引發若干對於台灣援外計畫的質疑,但學者與前外
交官認為,援外工作對台灣的國際處境十分重要,應持續甚至擴大援助邦交國與非邦交國家
。
過去數十年來,台灣長年在友邦國家進行醫療、農業、基礎建設等援助計畫,用意不僅在回
饋國際,也包括鞏固邦誼,但台灣的邦交國多明尼加與布吉納法索接連轉向北京後,台灣未
來是否該繼續援助友邦,以軟實力開拓外交空間,在國內引發關注與討論。
回顧台灣過去的援外工作,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研究員嚴震生指出,台灣從1960
年代就開始對非洲國家提供援助,主要是農耕隊,到了90年代,從農業擴大到醫療、職業訓
練、公共衛生、傳染病防治等方面。2000年以後,台灣開始提供獎學金給非洲國家學生,讓
他們來台灣唸書。
嚴震生分析,台灣在二次大戰結束後曾接受外援,如今推動援外計畫,是台灣回饋國際社會
的方式。以台灣的經貿實力,「台灣不僅有需要、也有能力進行援外計畫,特別是協助邦交
國的發展。」
「援外對台灣外交很重要」,台北醫學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教授張國城說,台灣在國際間有一
定的經濟實力,「不援外,國際形象不會好」,任何國家想要增加國家影響力,希望別的國
家必要時在國際上支持自己,就不可能獨善其身,而不援助其他國家。
由於中國打壓,台灣今年再度無法參加WHA(世界衛生大會);台灣積極進洽友邦與友好國
家為台發聲,幾乎所有的友邦國家都透過包括致函提案、發言等不同方式,表達支持台灣參
與WHA的訴求。
張國城認為,援外不僅是台灣的軟實力,協助友邦興建道路、設立學校等,更是硬實力、銳
實力的展現。
關於援外工作,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國家安全組客座研究員楊承達表示,幫助其他國家是正
確的作法,但應該以友邦為優先,「心態上不應是相互利用的關係」。
楊承達曾任駐海地大使,他說,援外工作是推動參與國際社會的做法之一,不必然與邦交掛
鉤,但也不是完全脫鉤。
台灣數十年來透過軟實力在邦交國深耕,楊承達以自身經驗分享他在擔任海地大使時,推動
包括公共工程、道路、橋樑、政府機關建築等雙邊合作計畫。
不僅在海地,台灣也透過各種方式援助其他友邦,長年研究非洲政治的嚴震生說,他曾到訪
20多個非洲國家,也親眼見證台灣在史瓦帝尼(過去稱為史瓦濟蘭)的醫療團、職訓計畫,
以及協助布吉納法索建立醫院、協助布國民眾耕種稻米。
除了民生醫療建設外,嚴震生表示,台灣還曾提供邦交國選舉事務方面的協助,包括幫助聖
多美普林西比列印選票等實質協助。
雖然近來外交情勢嚴峻,學者普遍認為援外計畫還是要持續,政府應該要思考如何讓台灣軟
實力可以在外交舞台上揮灑。
嚴震生建議政府擴大目前的做法,例如,除了提供台灣獎學金給邦交國學生之外,也可思考
提給非洲非台灣邦交國的學生,藉此增加這些國家對台灣的認識。
在醫療方面,他舉例,剛果爆發伊波拉疫情,台灣也可考慮讓剛果醫生來台學習新的醫療技
術,分享台灣在傳染病防治方面的經驗。
另一方面,楊承達認為,援外工作應以邦交國為優先,但要有平常心,不要把邦交看得像是
天大的事情,因為最終結果不是台灣所能控制;他指出,台灣與友邦關係當中,中國往往是
最大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