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ispv7 ()》之銘言:
: ※ 引述《arrenwu (Colors Guardian)》之銘言:
: : 拜mp3問世所賜,在撥接的年代大家就可以傳輸好聽的音樂,
: : 寬頻普及之後,更是輕鬆抓。
: : 不過後來寬頻的速度越來越快,有些人慢慢可以接受大很多的無損壓縮格式
: : 一時之間, ape wv tta flac 等格式相互競爭,
: : 不過現在好像幾乎就都是flac,偶爾看到ape
: : flac是某已經一種無損音樂壓縮格式了?
: 會問格式表示你的水準還太低,
: 格式是什麼?
: 用美食來比喻,格式就是放食物的盤子,
: 格式越強大,取樣率越高(192kHz以上),位元深度越深(24bit),只是代表盤子很大,
: 並不能表示放在上面的食物,就是美食
: 本來就只有44.1kHz/16bit的音樂,放在192kHz/24bit的flac檔裡面,不會比較好聽,
: 基於這個原理
: 日本人弄了一個唬弄人的技術,叫作K2HD
: 他把44.1kHz/16bit的音樂,升頻成192kHz/24bit,再自行加料,
: 然後放在192kHz/24bit的檔案中,
: 就像原本的食物額外再加飯加麵,再加一堆人工添加物,
: 然後放在超大的盤子上的道理一樣,
: 結果......只能說好不好聽隨人講的,有人沒有味精就是吃不下去咩
: 所以,什麼格式到我們這種水準的,其實已經看得很輕了,
: 不是不重要,但更重要的是錄音和後製,
: 好的錄音和後製,檔案就算壓縮成320k mp3或放到YOUTUBE
: 還是可以聽的出他驚人的地方,雖然絕對不會比原汁原味的數位母帶好
: 而一堆K2HD升頻的芭樂日本hi-res flac檔,聽了只會讓人覺得不舒服,
: 屎就是屎,加了料份量變多調了味,只是改變特性,改變不了本質
: 把時間精神放在好錄音才是正確的,別再去糾結檔案格式了
: 至於DSD那又是一個故事了
怎麼我覺得你才是鬼扯,他在問音訊壓縮格式,你在扯音訊媒體的優劣。
事實上這種壓縮格式推廣真的是看廠商啦,說要一統其實也很拼,畢竟背後支持的廠商都很強大的話,就是到時都共存,就像藍芽的a2dp使用的codec,安卓就是要推APT-X,蘋果就是要推AAC,即便不去管操作細節,身為裹粉我是認為AAC的選擇比較合理,至於這種無損壓縮那就更沒有討論的餘地了,選哪種其實品質是沒差的,頂多就壓縮率和解壓效率,但現在的電腦手機處理器又是比暴力的,這點解壓效率的差異其實很難影響播放品質了。
回到剛剛提的音質問題,其實音質跟你播放線路設計比較有關,電路訊號乾不乾淨對聆聽者覺得音質好不好比較有直接的關係,PCM升不升頻關係到產生訊號的設計哲學,都有人做也都有他的好處,但前題他們的電路雜訊都非常的低,低到你覺得背景非常的黑,至於一堆有的沒的CD其實規格就44.1khz/16bit,有強調製作精良的HRCD,有強調材質可降低讀取jitter的HQCD/SHM-CD,族繁不及備載,都是為了CD這看似過去這不好的規格去做的加強,但你要是有時間可以花個幾百塊去聽一下音響展,你會有不同的想法,基本上我覺的PCM差不多已經到頂了,把母帶轉成PCM其實就是ꐊ@種down grade,但他不好嗎?不,其實他非常好,以重播的品質適用的各場合跟傳遞的效率,我認為根本沒對手,你說DSD?聽說是重播的品質贏PCM,但如果就頂級玩家的說法,vinyl > dsd > pcm,但相對的dsd的檔案大小多很多,而且市面上量產性的DAC都不是原生解dsd,能買得起原生解dsd的DAC玩家選擇vinyl的機會更大,去聽聽看就知道為什麼我認為PCM是種down grade了,但就大量複製傳播卻是種好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