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上的各位前輩、先進好
拜讀Kurosugeto和Jerway大大的優文後覺得很感動,
小弟也想添一塊小磚
獻上小弟的一點點心得和大家分享
文物藝品、歷代收藏很多,
小弟所知甚少,
無法評論北京故宮、
台北故宮輸贏之類的,
但前文提到林院長的努力、
將圖片開放下載,
我覺得這確實是非常好的。
讓這些影像更容易取得的好處有很多,
使大眾更接近藏品,
能使藝術品發揮蘊藏的力量、
能全面提升國民素質,
是近代社會的趨勢,
如教皇克萊蒙十二世在1734年將收藏對公眾開放,
成為義大利卡皮托利諾博物館的前身;
梅第奇家族(就玩刺客教條裡那個)的收藏,
也在此家族最後一位女性安娜的推動下贈予托斯卡尼及其人民,
使得這些藏品得以公開,
人們得以對歷史文化有更多認識,
製作遊戲和玩遊戲都更有樂趣呀是吧。
近來又如前文所引連結中的內容,
許多博物館開放數位影像下載,
使得這些藏品能進一步被利用,
我就曾用大英圖書館flickr的圖片做過投影片也可以從中找到一些插圖的靈感。
我覺得進一步對大眾開放,
鬆綁授權最直接的是對研究者比較友善,
取得這些資料圖片變得容易多了。
舉例來說我認為台北故宮裡極重要的藏品
〈快雪時晴帖冊〉上面有七十餘則乾隆帝的題記
但《石渠寶笈初編》(記錄清宮藏品的書)
只收錄乾隆十二年以前的題記,
在故宮同意讓出版社將快雪全冊印行之前,
一般讀者無法觀覽此冊的全貌、
研究冊上的題記鈐印,
考據收藏經過,
對它有更深的認識,
這不是很可惜嗎?
王羲之〈快雪時晴帖〉於康熙十六年(1677)
由馮源濟晉獻御覽。此帖曾為馮氏收藏,
圖中左下角為馮氏的收藏印
https://imgur.com/tIMkpc3
此印《故宮書畫錄》判讀為『馮源濟印』
應是根據石渠寶笈中的記載,
但國立故宮博物院書畫典藏資料系統中
收藏印記欄位是辨識為『馮源沛印』
,泲和沛都收錄於說文解字,
從小篆字型可以判讀出來這個印文應是馮源泲印。
馮銓是上述馮源濟他爸,
他的收藏印同樣在松林亭子圖那一頁。
https://imgur.com/a/GOYHmgC
馮銓字伯衡,號鹿菴
有三個兒子,
分別叫馮源淮、馮源濟和馮源沂,
可以注意到他們名字中皆有水名,
而「泲」即是濟水別名,
故之此印應屬於馮源濟。
如果看不到全冊,
就不能看到這方印,
無法比對字形體,
當然也就無法指出釋文的不同了,
再次說明公開文物圖片對文獻研究有幫助)
提到〈快雪時晴帖冊〉一定會聯想到三希堂,
乾隆十一年二月,
弘曆將收得的
王珣〈伯遠帖〉
王獻之〈中秋帖〉
王羲之〈快雪時晴帖〉
一同收藏,
並將養心殿西暖閣闢成一間小書房,
改稱「三希堂」,他在冊上記錄此事
王右軍快雪時晴帖為千古妙蹟,
收入大內養心殿有年矣,
予幾暇臨仿不只數十百過,
而愛玩未已,
因合子敬中秋、
元琳伯遠二帖貯之溫室中,
顏曰三希堂,
以志希世神物,
非尋常什襲可得。
https://imgur.com/CvMDuer
但由此可知乾隆將此三件書法作品視為希世神物,
闢室收藏、命名作記外,
還在快雪帖冊上幾近狂熱的幾乎每年題記。
由這些題記數量可以看出乾隆特別重視快雪帖,
中秋帖有一則跋語和四首題詩、
伯遠帖是三則題記和一幅畫,
遠不如快雪帖從前乾隆11年到60年幾乎年年增加,
累計七十餘則他本人的題記。
現在北京故宮也保留了三希堂的佈置
與「深心托毫素,懷抱觀古今」的對聯
但三希中最受乾隆喜愛的快雪帖卻在臺北故宮
只留一個空房子在那,
這必是他們非常想要的藏品吧。
乾隆重視收藏的一個原因
可能是早期的內府收藏,如九鼎、圖籍等
具有某種宗教或象徵的力量,
而快雪帖曾收藏於宋、金、元內府。
這樣的希世神物現在在臺北故宮呢哼哼~
當然這是加在藏品上的其他意義啦,
也如同前面文章推文中提到的,
王羲之真跡不傳,
但臺北故宮院藏也就是清宮內府收藏這本也是極好的,
此冊上最早的鈐印是南宋時的
「紹興」及「永興軍節度使」印。
現在關於〈快雪時晴帖〉的著錄,
最早見於唐.褚遂良《晉右軍王羲之書目》
但著錄為六行,
與現在見到的四行帖文不符,
可能是褚筆誤或有副本等等,
沒有其他文獻可以說明。
南宋後的收藏與流傳,
根據帖上的鈐印和題跋
並對照《石渠寶笈》的著錄,
可以整理得很清楚。
此帖進入清宮前,
後副頁上有九段題跋,
三段是元代的趙孟頫、劉賡、護都沓兒,
時間在延祐五年前後,
另外六段來自明代,
有王穉登、劉承禧、汪道會、
吳廷、文震亨。
本幅上有「紹、興」二印,
可知此帖曾收於宋高宗紹興內府(1131-1162)
而帖上仿錢選〈羲之觀鵝圖〉上
有「永興軍節度使之印」
,證明曾流入韓侂冑家 。
由前副頁的「明昌御覽」印,
可知此帖在金章宗時期(1189-1208)
曾收藏在金朝內府,
同一頁的「秋壑珍玩」印
說明曾為賈似道収藏。
由「北燕張氏珍藏」「張氏珍玩」印
可知元時曾為張氏收藏。
這裡的歷代題跋文字
除了幫助釐清流傳經過外,
還有許多精彩的故事,
趙孟頫、劉賡、護都沓兒奉勑作及單純讚嘆此帖流傳不易的就不說了
專講我覺得很有意思的部分:
此帖曾在王穉登手上
他在帖上有兩則題記,
一則是萬曆三十二年重新裝裱的記錄,
另一則是五年後他再次於冊上題記,
敘述此帖經過吳廷,
到了劉承禧手中:
https://imgur.com/mrop7XD
https://imgur.com/HnZRFWL
朱太傅所藏二王真蹟共十四卷,
惟右軍〈快雪〉、
大令〈送梨〉二帖乃是手墨,
餘皆雙鉤廓填耳。
宋人雙鉤最精,
出米南宮所臨者,
往往亂真,
故前代名賢不復辨論,
概以為神品,
其確然無疑者,
獨〈快雪〉、〈送梨〉,
玄賞之士自能鑑定,
不可與皮相耳食者論也。
〈送梨〉已歸王敬美,
此帖賣畫者盧生攜來吳中,
余傾槖購得之。
欲為幼兒營負郭,
新都吳用卿以三百鍰售去,
今復為延伯所有。
神物去來,但貴得所,
不落沙叱利手,幸矣,
在彼在此,奚必置意!
考宣和書譜,
此卷曾入天府,
後歸賈師憲。
又嘗為米老所藏,
米自有跋,今在韓太僕家。
因延伯命題,
並述其流傳輾轉若此。
己酉七月廿七日太原王穉登謹書。
此則題記寫於萬曆37年(1609)
朱太傅指朱希孝,
是明代朱希忠(1516年-1573年)的弟弟。
此處記載〈送梨〉帖歸王世懋(1536-1588)
而王穉登向一賣畫者盧生購得
但沒有說明如何從朱太傅家流入盧生手中。
王氏想為幼兒購置田產,
又售予吳廷(字用卿),
後又為劉承禧(字延伯)收藏,
題寫當時屬於劉承禧所有,
不知吳廷是何時以什麼方式將此帖給劉承禧的。
沙叱利是唐傳奇《柳氏傳》中奪韓翊所愛柳氏的番將,
佳人屬沙叱利時常被用來比喻書畫珍品為人奪去。
劉承禧從吳廷處購入此帖後,得意的做了一跋
天下法書第一
吾家法書第一
麻城劉承禧永存珍秘。
https://imgur.com/CNE3Ygg
劉承禧是明朝收藏家
生卒年不詳
《麻城縣志》載:
「劉守有號思雲,
萬曆年間武進士出身,
襲祖莊襄公廕官錦衣衛加太傅,
神宗眷寵殊渥。
子承禧號延伯,
亦武進士襲職,
好古玩書畫,
奕葉豐華,
人以為邑之王謝也。」
麻城劉家數代為官,
在當地是名門望族,
故有「邑之王謝」的稱號,
收藏有許多珍貴字畫。
劉承禧可能曾邀汪道會(字仲嘉)觀帖,
在前一則王穉登題跋後過了
一個多月,汪道會做了一則題記:
萬曆己酉年八月十有九日
新安汪道會敬觀於秦淮之水閣。
是日清秋和適,
鍾山致爽,
得見無上法書真蹟,
真百年中一大快也。
汪道會這則題記記錄在秦淮河畔樓閣觀帖,
十分愜意,
並盛讚為「百年中一大快」。
接下來的故事有點感人
天啟二年(1622)前,
劉承禧過世,
家中所藏皆「為人攫去」
獨將此帖留予吳廷
吳廷在帖上記錄此事:
https://imgur.com/Qom60eI
https://imgur.com/k8bpWMO
余與劉司隸延伯寓都門,
知交有年,
博古往來甚多。
司隸罷官而歸,
余往視兩番,
歡倍疇昔。
余後復偕司隸至雲間,
攜余古玩近千金,
余以他事稽遲海上,
而司隸舟行矣,
遂不得別。
余又善病,
又不能往楚。
越二年,
聞司隸仙逝矣。
司隸交遊雖廣,
相善者最少,
獨注念于余,
余亦傷悼不已,
因輕裝往吊之,
至其家,惟空屋壁立,
尋訪延伯家事併所藏之物,
皆云:「為人攫去」,
又問快雪帖安在?
則云:「存還與公」
尚未可信。
次日,往奠其家,
果出一帳,
以物償余前千金值,
快雪帖亦在其中,
復恐為人侵匿,
聞於麻城令君
用印托汝南王思延將軍付余。
臨終清白,歷歷不負,
可謂千古奇事。
不期吳門攜去之物,
復為合浦之珠,
展卷三歎,
因記顛末。
嗟嗟,此帖在朱成國處,
毎談為墨寶之冠,
後流傳吳下,
復歸余手,
將來又不知歸誰?
天下奇物自有神護,
倘多寶數百年於餘清齋中足矣,
將來摹勒上石,
此一段情景,
與司隸高誼,
同炳千秋可也。
天啓二年三月望日書於楚舟,
餘清齋主人記。
文中提到兩人曾在京城有過密切的來往,
劉承禧罷官而歸,
應是指萬曆十六年其父劉守有被削職
劉承禧可能因此被迫辭官而歸,
回到故鄉麻城。
此後吳廷兩度往麻城拜訪,
顯示兩人有不錯的交情。
「雲間」是指松江府
在今天上海松江縣一代;
「海上」也是指上海 ,
也就是吳廷最後一次見到劉承禧的地方。
麻城在春秋時為楚地,
吳廷回憶分別後,
因為多病而沒有再往麻城訪劉承禧,
兩年後得知他的死訊,
感到特別悲傷,
輕裝前往劉家卻發現已成空屋,
藏品皆「為人攫去」。
劉承禧想要將物品還給吳廷,
怕旁人從中侵奪藏匿,
故先聞於麻城令君,
請他作證監督,
托王思延代為保管與轉交,
〈快雪時晴帖〉才沒有也「為人攫去」。
劉承禧家遭逢何事沒有記載,不得而知。
吳門是蘇州的別稱,
這裡提到「吳門攜去之物」自然是指〈快雪時晴
帖〉
王穉登是蘇州人,
前段王穉登跋文中說賣畫者將此帖帶到吳中
他傾囊購入之後吳廷以三百鍰買走,
在萬曆三十七年之前又歸於劉承禧,
估計吳廷可能就是在蘇州與劉承禧交易此帖。
天啓二年(1622)吳廷於麻城再得此帖,
想起往事而感慨不已。
朱成國,指的是前面提到朱希孝之兄朱希忠,
其祖父朱能封成國公,
朱希忠襲其爵位,所以稱朱成國。
估計此帖曾在朱希忠手中,
後為朱希孝收藏,
流傳吳下後經王穉登、
劉承禧的收藏,
又回到吳廷的手中。
此帖至吳廷,
已經流傳許久,
經過幾代的收藏而能保持完好,
真可稱為天下奇物了,所以他說
天下奇物自有神護,
倘多寶數百年於餘清齋中足矣,
將來摹勒上石,此一段情景,
與司隸高誼,同炳千秋可也。
天啓二年三月望日書於楚舟,
餘清齋主人記。
這一段,吳廷自知不可能永遠收藏此帖,
只求能多珍藏數百年,
也盼與劉承禧的這一段友誼能透過文字永遠流傳。
吳廷的願望也成真了,
卻不只透過刻石,
這件天下奇物後來為乾隆寶愛,
珍藏內府,
後來成為故宮博物院的收藏,
故宮授權全冊出版與展覽之後,
此段故事更能傳誦不絕了。
我覺得這都可以以此帖為主軸寫個劇本了。
遊客到故宮也是很難將帖冊上一大堆的文字鈐印
和他們背後的歷史、故事、
政治意含看完
但這些展品上的故事,使展品更立體,
我覺得這樣更能了解「我到底看了什麼」而得到趣味吧,
但一樣的困境是要了解這些確實需要背景資料及興趣等
最後是關於印章boy乾隆皇帝的一些事,
他確實是被罵到爆啦,
他喜歡題詩文,
記錄與作品、作者有關的事蹟或鑑賞心得等。
破壞畫面、詩寫得不好又超愛寫,
印章一大堆等等。
我覺得確實是很不好啦,
他喜歡在名蹟上的題詩,
但只在少數特別喜愛的藏品上有較多的題跋鈐印,
有幾方印記與題籤是出於收藏整理的需要
並不是每件書畫作品都被題得面目全非。
重裝題記、鈐印是中國書畫收藏的傳統,
並非乾隆新創之特有鑑藏方式,
而他題詩的態度是相當謹慎的,
他寫前會先量度、箋幅、
行款,排次起草,
以備涉筆時,旁按比擬規格
所以鮮少有錯、漏的情形,
實在不能說是粗魯。
我的意思是他雖然在名作上筆記了,
但有些筆記(像快雪時晴帖)
是加在新頁上的(像貼便條紙那樣)
而且他寫筆記超認真都用尺劃線並打草稿。
(當然多塗寫還是不好啦,只是說明他真的超熱愛)
而他對書畫的收藏,
壞的影響是破壞了畫面,
但出於熱愛也有些好的結果呀
透過如刻「三希堂石渠寶笈法帖」這樣的大型法帖,
在沒有影印機、照相機的時代
保留的珍貴的書法字跡,貢獻又豈容小覷?
他下令刻帖的諭旨云:
書為游藝之一,
前代名蹟流傳令人興懷珍慕,
是以好古者恒鈎橅鐫刻,
以垂諸奕禩,
宋淳化閣帖其最著矣。
厥後大觀、淳熙皆有續刻,
其他名家摹本至不可覼數。
我朝秘府初不以廣購博收為尚,
而法書真蹟,積久頗富,
朕曾命儒臣詳慎審定,
編為《石渠寳笈》一書,
因思文人學士得佳蹟數種,
即鈎摹入石,矜為珍玩。
今取羣玉之秘,壽之貞珉,
足為墨寶大觀以公天下。
著梁詩正、汪由敦、蔣溥,覆加校勘,
擇其尤者,編次橅勒,
以昭書學之淵源,以示臨池之模範。
透過刻石製帖,
使這些不易保存的書跡可以流傳久遠,
將「墨寶大觀公天下」,
與天下人分享書法收藏中的精品,
期待夠
「昭書學之淵源,以示臨池之模範。」
提供臨習書法者很好的範本,
也給研究書法的學者題供了豐富的資料。
雖然書跡原件屬於皇家,
但字跡卻供士人觀摩,
亦是在一定程度下分享並保留了藏品。
〈快雪時晴帖〉冊首題的五首詩之一:
賺得蘭亭蕭翼能,
無過玉匣伴昭陵。
賸留快雪公天下,
一脈而今見古朋。
就可看出,
他沒有打算將這珍貴的書跡陪葬,
亦是對人類文明遺產的敬意。
比先前相關推文裡提到的蘭亭敘給唐太宗陪葬的傳說,
一樣是喜歡王字,
乾隆表現了不一樣的風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