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世足賽主辦國出爐:美國、加拿大、墨西哥一起來
圖/路透社
2018年世界盃明天開踢,2026年的主辦國今天決定!6月13日,國際足總透過在莫斯科舉行的「FIFA大會」,投票決定了8年後、2026年世界盃的主辦權,將由美國、加拿大、墨西哥三國聯手協辦。這不但是繼2002年日韓世界盃之後,FIFA又一次的跨國協辦,2026年我們亦將見證世界盃從32隊擴張到48隊的「大擴軍時代」。
在莫斯科的投票中,FIFA全球211個足協代表,唯有迦納缺席。210票中只有1張棄權,五度申辦世界盃摩洛哥,只得到了75張票;美國、加拿大、墨西哥的聯手申辦,則拿下了134張票。
而2026年的成功申辦,將是美國繼1994年之後,第二次主辦世界盃;而墨西哥則有1970、1986的主辦經驗,若加上2026,也將成為FIFA歷史中主辦最多次的東道主國家。
即將於明天開賽的2018年俄羅斯世界盃,將從6月14日比到7月15日;而2022年的卡達世界盃,則因中東夏季超過40度的危險高溫,而在爭議中被迫延到2022年冬季;至於2026年世界盃,目前仍以「夏季世界盃」為規劃,預計在2026年6月至7月間舉行。
圖/美聯社
▌辦在哪裡好?「美加墨」對「摩洛哥」
雖然過去幾年內,包括科索沃、迦納都曾宣稱要爭取2026世界盃,但最終FIFA只收到了北非的「摩洛哥」與北美的「加拿大-美國-墨西哥」(簡稱:北美聯辦)的申請書。
在選舉之前,北美聯辦與摩洛哥的提案各有千秋——在北美聯辦的規劃中,賽事場地雖然以美國東北,包括紐約、波士頓、費城、多倫多與華盛頓特區...為主,但加拿大與墨西哥也各自分到了10場比賽,西岸的洛杉磯與舊金山則可能是決賽場地,賽事分散且舟車勞頓的狀況,將比摩洛哥困難不少。
然而對摩洛哥來說,北美三國的基礎建設、贊助招商能力,卻都難以望其項背。像是美國申請的23個場地都是既有的球場;但摩洛哥卻得另外新蓋9座主場館,現成場地只有0座。
此外,在投票之前,北美聯辦就承諾,2026年若由美加墨主辦,「賽事收入將超過140億美金(新台幣4,200億)」,其中至少110億「都是FIFA的」。相比之下,經濟體質積弱的摩洛哥,不僅可能重蹈南非、巴西辦到差點國家破產的命運,承諾給FIFA的收益更「只有60億美金」。
圖/歐新社
▌投票方式改制,「川普」成為大問題
雖然就競技與經濟考量,北美聯辦是最合理與現實的選擇,但在川普上任之後,國際社會的「反美」風向日趨強烈,美國與加拿大、墨西哥的關係,也因移民之牆、種族歧視、鋁鋼關稅與北美自由貿易協定(NAFTA)重談判而屢屢撕破臉。因此投票前夕,摩洛哥也趁勢運作,希望透過本回的「選制變革」,一舉得利。
在過去,世界盃的主辦國遴選,都是由22人的資深FIFA高官投票決定;但不透明的協商過程與權力過於集中的投票方式,卻讓FIFA一再陷入貪腐與黑箱的指控,並爭議地在2010年選出了俄羅斯(2018)與卡達(2022)主辦世界盃。
因此,自從FIFA前主席布拉特(Sepp Blatter)因涉入收賄、逃稅與洗錢等金融犯罪,被迫於2015年辭職後,難堪的FIFA也展開了一系列的制度改革,2026年世界盃的遴選投票權,這才被下放給了全球211個足協,「一協一票」共同決定。
圖/美聯社
▌2026大擴軍:32強變「48強」
根據FIFA在2017年的決議,2026年的世界盃將迎來「擴軍大改制」——現行正賽的32支國家隊伍,將一舉擴張到48隊,並區分為16個小組(每組3隊),每小組的1、2名再晉級32強單淘汰賽(現行是8個小組,每組頭兩名晉級16強單淘汰賽);大賽的總場次,也將從目前的64場一口氣增加至80場。
在過去,FIFA曾兩度擴軍,分別是1982年西班牙世界盃(16強增至24強),與1998年法國世界盃(24強增至32強);其中,在98年的擴軍也讓世界盃的全球收視規模,首度超過奧運會,自此成為全球影響力最強、觀眾數目最多的大型國際體育賽事。
FIFA認為,目前全世界已有211支國家/足協代表隊,在世界盃足球賽已成體壇影響力龍頭的當下,擴張參賽隊伍,不僅有助提升賽事影響力與各國足球文化的交流(例如中國隊要晉級就比較簡單),像是贊助商投資、轉播權利金、以及市場商業授權與合作的利潤,都將全面性地得到提升。
但反對者卻擔心,48隊參賽、小組賽從「4取2」改成「3取2」的晉級制度,恐讓世界盃變得「冗長而乏味」。若是刺激度被稀釋,世界盃的賽事經典性恐也將進一步下滑,對於長期利潤、或運動推廣的影響力,反可能陷入逆向「殺雞取卵」的困境。
http://global.udn.com/global_vision/story/8662/31969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