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抗美國貿易戰 日本視中國為盟友
華爾街日報
在與中國就領土和安全問題爭執多年後,安倍晉三正在推動局勢緩和,這反映出日本在支
撐戰後自由貿易體系方面需要盟友。
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在對華貿易問題上的強硬立場最終讓日本首相安倍晉三
(Shinzo Abe)與中國政府在某些方面取得了共識。
在與中國就領土和安全問題爭執多年後,安倍晉三正在推動局勢緩和,這反映出日本在支
撐戰後自由貿易體系方面需要盟友。這個例證凸顯出川普的“美國優先”政策(對威脅到
美國的進口實施限制)是如何重塑全球關係的。
安倍晉三在本月召開的一場新聞發布會上表示,他希望將中日關係提升到一個新的階段。
他指出,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5月份的訪日之旅是朝着中日關係明顯改善邁出的重要第
一步。 最近幾個月來,中日雙方停止了一貫的相互指責。過去日本常常指責中國試圖用
武力破壞地區穩定,中國則批評安倍晉三擴大軍備,無視歷史教訓。 李克強在訪問日本
期間強調了日本作為一個出口大國與中國形成的互補效應,稱兩國企業開展第三方市場(
例如美國)合作擁有巨大潛力。李克強幾乎沒有提到造成中日分歧的歷史問題(20世紀30
年代的日本侵華戰爭),他重申了日本贊成的一種說法,即兩國應該向前看。
日本最近一個財年向中國出口了約1,370億美元商品,其中大部分是半導體和其他高科技
电子產品,中國工廠將這些產品用於生產出口至美國的iphone等。這也正是川普最初對
500億美元中國商品徵收關稅(主要針對高科技產品)的決定最終可能殃及日本的原因所
在。
這項關稅以及中國聲稱將採取報復行動的表態導致日經指數周一下跌0.75%。
日本官員稱,安倍晉三對貿易問題的擔憂並未導致更廣泛的日美軍事關係重估。中日兩國
在東中國海(East China Sea)海域一系列由日本控制的島嶼問題上、以及中國在這一地區
宣示軍事存在的問題上仍存在分歧。
如果沒有美國航母、核潛艇和轟炸機,日本面對擁有核武器的中國幾乎沒有自保之力。因
此安倍晉三一直小心翼翼,避免將爭取與中國政府改善關係的努力說成是打臉美國的舉動
。與其他美國盟友不同,對於川普徵收的25%鋼鐵進口關稅,日本尚未宣布採取報復行動
。
在新聞發布會上,當被問到日本是否認為中國在倡導自由貿易方面比美國做得更好時,安
倍晉三回答說,“簡單地比較”這類關係是不恰當的。他說,日本和美國是有着緊密關係
的盟友。
儘管如此,面對美國的貿易政策,中國和日本在很多方面都有同樣的挫折感。日本官員稱
,他們同意川普對中國需要做出改變的看法,比如利用補貼來培養高科技行業國家重點企
業,但任何針對中國的措施都必須遵守WTO規則。
面對日本伸出的橄欖枝,中國領導層認為禮尚往來大有裨益。鑑於美國的行動所引發的不
安,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有機會塑造中國穩定可靠的大國形象,而且像日本一樣希望開展
自由貿易。
習近平在去年11月份發表的廣受關注的講話中稱,應堅持多邊主義,建立緊密夥伴關係。
除此之外,隨着中國經濟增長放緩,中國正在更多地轉向日本以尋求先進製造業知識和投
資。今年5月份,習近平首次與安倍晉三通電話,並贊同目前是改善兩國關係的好時機。
據官方媒體報道,習近平在電話中稱,一段時期以來,日本方面在對華關係上持續釋放正
面資訊並採取了積極舉措。 本月,安倍晉三辦公室在其官方雜誌上發表了澳大利亞國立
大學(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學者Shiro Armstrong的一篇文章,稱在美國缺
席的情況下,日本維護全球自由貿易體系的努力需要中國的參與。
Armstrong寫道:“亞洲地區和全球經濟一直由美國領導,但現在亞洲有必要採取主動。
”他指出:“雖然看上去不太可能,但中國將成為一個關鍵的合作夥伴。”
Armstrong在接受採訪時稱,日本需要一個“能牽制川普的方法”。
中國總理李克強5月份對日本的訪問,是八年來首次有總理級別的中國領導人訪日。安倍
晉三幾乎全程陪同,在東京設宴招待李克強,又陪同他前往北海道,兩人一起参觀了花場
和號稱全球最大的番茄植株。
安倍晉三如此安排顯然是有意為之,如果中國主席習近平如他所願於明年訪日,那麼李克
強得到的款待可引為參照。
日本還希望在美國幾年前打造的貿易協定中牽頭。3月份,在川普宣布退出跨太平洋夥伴
關係協定(簡稱TPP)後,包括日本在內的11個環太平洋國家簽署了這項協定,內容涉及
降低關稅和重組TPP。日本和歐盟也已達成一項自貿協定,預計明年開始實施。
下一步是把尚未加入TPP的東亞國家納入其中。日本近來在推動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
定(Regional Comprehensive Economic Partnership,簡稱RCEP)上更加積極主動,仍在
商議的RCEP有望打通中國、日本、印度和東南亞。7月1日,來自這些地區的各國部長將在
東京舉行會談,這是日本首次主辦這類會談。
https://cn.wsj.com/articles/CT-BGH-20180619093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