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源于《莊子 齊物論》...
有一年碰上糧食欠收,養猴子的人對猴子說︰「現下糧食不夠了,必須節約點吃。每
天早晨吃三顆橡子,晚上吃四顆,怎么樣?」
這群猴子聽了非常生氣,吵吵嚷嚷說︰「太少了﹗怎么早晨吃的還沒晚上多?」
養猴子的人連忙說︰「那么每天早晨吃四顆,晚上吃三顆,怎么樣?」
這群猴子聽了都高興起來,覺得早晨吃的比晚上多了,自己已經勝利了。
其實橡子的總數沒有變,只是分發模式有所變化,猴子們就轉怒為喜。那些追求名和
實的理論家,總是試圖區分事物的不同性質,而不知道事物本身就有同一性。最後不免像
猴子一樣,被朝三暮四和朝四暮三所蒙蔽。
朝三暮四的原意是指實質不變,用改換名目的方法使人上當。宋《二程全書‧遺書‧
十八‧伊芳川先生語》︰「若曰聖人不使人知,豈聖人之心是后世朝三暮四之術也?」遺
憾的是,后來應用這個成語的人,並不十分釐清楚朝三暮四的出處,把它和“朝秦暮楚”
混淆了。而后者指的是戰國時期,秦、楚兩大強國對立,有些弱小國家一會兒倒向秦國,
一會兒倒向楚國。朝三暮四本來與此無關,但以訛傳訛,天長日久,大家也就習慣把“朝
三暮四”理解為沒有原則,反覆無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