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來源:環境資訊中心
2.完整新聞標題: 「與水共生」代表作 成龍溼地「高腳屋」落成 十年轉型路遙迢
3.完整新聞內文:
雲林縣口湖鄉成龍村從原本典型的農村,因地層下陷、海水倒灌淹沒農地無法耕種。
看似劣勢、悲情,只能領補貼的成龍村,因林務局承辦人員不同的解讀,而具有不凡
的視野。
在引入觀樹基金會陪伴村落後,開啟地層下陷地區契機。歷經9年陪伴,成龍村民早已習
慣與外界積極互動,並以地方為榮。
第9屆成龍濕地國際環境藝術計畫」論壇前,近百名來自全台各地,關注藝術創作以及成
龍村改變的與會者聚集在觀樹教育基金會新落成的「樂咖厝」
遇見觀樹
觀樹主任王昭湄還記得第一次到成龍村時,風大得讓人站不住腳,
他心裡想著:這就是我未來要工作的場域嗎? 內心的掙扎可想而知。
在此之前,他在苗栗苑裡的有機稻場推動有機農業,那是個相對穩定
、舒適的環境。之所以有這麼大的改變始於有機稻場。
他印象很深刻,曾有這麼一個人到有機稻場,很認真的閱讀每塊展板,
一直到眾人都散去,還是仔細地閱讀著。當忍不住問他,有什麼需要
協助之處?這個人提出了不可思議的要求:能不能到雲林口湖成龍村蹲點?
他是剛到林務局保育組擔任技正的林華慶。
2009年1月,林華慶到林務局服務之前,是台北市立動物園的研究人員,
當時他十分關心台灣農地狀況,其中水田是他最關注的議題,包含生態、
水源、涵養地下水資源的議題。有一次他偶然到了觀樹經營的苑裡有機稻場
,從現場的展板提到台灣的農地以及遭遇的危機,讓他非常驚訝台灣有這麼
關注農地議題的團體。
不僅如此,有一次到苗栗參觀「鴨箱寶」,這是家台灣早期人工便宜時,
製作木鴨外銷美國的公司,曾盛極一時,後因工資上漲,被中國取代而
面臨倒閉,因觀樹輔導轉型,得以起死回生。觀樹對外形象低調,這些
事蹟卻讓林華慶對觀樹留下深刻的印象。
多走一里路
林華慶初到林務局就接手成龍村生態補貼計畫。這項計畫在農民四處陳情、
農委會認定是濕地與保育有關而交給林務局,從2005年開始。內部氛圍認為
就是每年給錢、單純的計畫。雖說給錢,還是有些生態監測調查。
他翻閱前4年計劃調查,發現調查資料中居然出現青 (昌魚)
這種魚大概只剩下宜蘭雙連埤還有很少數的地方,而且都是水梯田、
沒有外來種大肚魚競爭得乾淨水源。他大感驚訝,決定到現場一探究竟。
一到此地就知道不可能有。雖然感覺受騙,這一趟路卻仍有些意外收獲。
眼目所及,濕地沿岸廢置彈簧墊、為防淹水加高房舍之後的廢建材,還
有和台灣其他沿海濕地相同宿命的大量垃圾。
但是走在環村路上,卻有為數不少的水鳥低頭覓食,從鳥的角度看來似乎是不錯的棲地,
這使得賞鳥可及性高;另外,一些特色產業,如烏魚子產量,在全台數一數二。雖然地層
下陷帶給居民無限傷感,但這景觀在台灣非常獨特。
到這裡,農地被淹沒無從生產的悲情早就一掃而空,他看到的是無限的可能,有如一顆「
還沒有擦亮的珍珠」。他心裡惦記著,得邀請外部的團體長期駐村陪伴協力才行!於是當
有機稻場的工作人員問他需要什麼時,他提出成龍村的召喚,工作人員也沒令他失望:這
一定得找王昭湄!
為了說服基金會來成龍村,林華慶有一次特定帶小孩參加有機稻場活動。那天下著大雨,
王昭湄本來以為,插秧活動會取消,沒想到林華慶仍從基隆帶著小孩參加活動,使他不得
不從台中趕來相陪。
林華慶兩個學齡小孩光著腳丫,一個下田玩得不亦樂乎,另一個不願意下田在一旁蹓達,
他形容當時的林華慶就像個爸爸,很傷腦筋不知該如何處理。
兩個孩子如今都已是大學生,而觀樹也因為這些累積的印象,以及林華慶殷勤地拜訪、勸說,半年後點頭進駐成龍村
。2009年6月啟動的這項計畫,逐漸翻轉成龍村。
「邀觀樹真的是三顧茅廬!」林華慶感概的說。
「從台中行政辦公室開車到成龍村要1小時40分鐘。」這幾年往返於台中辦公室和成龍村
,王昭湄已能精確估算交通時間。
三代班上課了
9年前的成龍村,年輕人少、濕地狀況也不同。觀樹一進來,就從三代班做起。
三代班指得是村裡常見的三代同堂,一起來認識學習濕地是什麼,不同的是,
讓孩子帶動長輩。當時三代班的孩子,有些已經上大學。
「回顧這項作法,證明從三代班做起是對的,也看到未來接棒的機會。」林華慶說。
2009年計畫目標除了成龍濕地生態環境地復育,也朝向輔導產業轉型為友善環境
的養殖方式,三代班發揮了極大的學習功能,王昭湄成了孩子們口中的「QQ湄」。
其次,王昭湄到此地不久,評估當地困境,就建議林務局在此地舉辦國際藝術活動
,並稱為「下猛藥」,引入外界的注視,擾動村落氣氛。林華慶一口說好。
「當地老人家並不喜歡外人稱此地為濕地,他們會說這裡不是濕地,都是農田。」
林華慶說,但是透過藝術活動引入的人群,讓村民重新檢視成龍濕地另一方面的
價值,因為生態豐富啟發藝術創作,並引發外界關心地方發展。
林華慶說,身在其中,很難察覺改變,2013年他離開林務局,反而給了他拉開距離
的機會。2015年成龍村反火葬場事件中,過去不受重視的濕地,讓不少成龍村的
年輕人挺身相護,他們以成龍村已有重要濕地,質疑蓋火葬場的適切性,不惜上
街頭抗議。看到村民以自己的村落為榮,他深感邀請觀樹入駐的決定是對的。
改變思維詮釋劣勢
提到為何林務局願意長期投入資源,陪伴一般人視為劣勢的社區?林務局長林華慶
接採訪時表示,從成龍村這個案例,林務局關切的是西南沿海地層下陷區發展的
契機,一般人眼裡充滿劣勢,其實隱含生機,改變思維就可能成為優勢。
就以成龍濕地而言,60公頃長期海水淹沒的農地,經過長時間休養生息,
已經有非常豐富的水域、水鳥生態,從賞鳥遊憩角度而言,具有親和性、
可及性,獨特、無可替代。再加上特色產業、特殊的人文歷史,這些資源
和元素重新串聯、包裝,再加上村民意識的翻轉,是林務局評估改變嚴重
地層下陷的契機。
林務局過去在成龍村的耕耘,一開始是著眼於濕地生態,這十年跟著觀樹、
村民一路摸索,讓村落發展的輪廓越來越清楚。豐富的生態、特殊的景觀之外
,引入專家增加產業轉型,以不抽地下水以純海水養殖的方式,減緩地層下陷
的速度;另外,觀樹以高腳屋(樂咖厝)的規劃示範,證明此地與水共生的智慧。
4.完整新聞連結 (或短網址):
https://e-info.org.tw/node/211562
https://c1.staticflickr.com/1/959/40333039030_ba0a774bab_b.jpg
https://c1.staticflickr.com/1/954/27268846087_68f487c620_b.jpg
https://c1.staticflickr.com/5/4499/38047891172_94e31a99a4_b.jpg
https://goo.gl/R6xiuS
5.備註:
https://e-info.org.tw/node/208002
台灣西南沿海地區因發展養殖漁業,超抽地下水情況嚴重,數十年來地層不斷下陷,且下
沉面積仍在不斷擴大。雲林為全台地層下陷速度「冠軍」,換算一年下陷7.1公分。
當地居民不想被淹沒,老一輩抽水抽到地層下陷,
環境被破壞丟給政府想辦法,靠夭全民給錢遷村、蓋幾十億百億治水建設。
跟高山濫墾搞菜園與茶園民宿,土石崩落到水庫,再來花全民稅金清水庫淤積。
你賺錢全民扛惡果,透轉型轉念友善環境才能永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