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微軟總裁:想升遷,向文組的人學習

作者: c52chungyuny (PiPiDa)   2018-08-30 14:37:48
https://futurecity.cw.com.tw/article/279&utm_source=cw_fb&utm_medium=social
2018-08-27
作者:天下編輯部
近年AI軟體風潮,程式設計、軟體工程師相關專職業讓人心嚮往之。微軟總裁史密斯回顧這幾年人工智慧發展的反省指出,人文、人性終究才是發展科技環境的關鍵。
7月11日傍晚,《天下》在香港君悅飯店的一間會議室,見到微軟總裁史密斯(Brad Smith)時,他剛在一個新創論壇結束主題演講、兩個公開座談,以及兩個媒體專訪。
儘管聲音有點沙啞,但這位在12萬員工當中,地位僅次於執行長納德拉(Satya Nadella)的微軟二號人物,一直維持著討人喜歡的笑容,看來就像是一個法學院教授。
近年全球科技業最大的驚奇之一,就是微軟的重返榮耀。
錯過網路搜尋,翻身變AI領航者
打從2014年,納德拉接任執行長以來,微軟股價一路創新高,至今已經漲了超過2倍,與亞馬遜、Google、蘋果並列有望衝破一兆美元市值紀錄的四大科技龍頭。(延伸閱讀:市值7000億美金逼近蘋果,微軟CEO納德拉如何稱霸?)
微軟過去十多年錯過網路搜尋、移動互聯網等重要科技商機,一度被視為過氣公司。但在最新一波風起雲湧的人工智慧、雲端大浪,卻一躍成為領航者。(延伸閱讀:與10年前的自己說再見,微軟收購GitHub)
而且,在身兼法務長的史密斯領導下,微軟竟然大聲疾呼,呼籲政府保護隱私、為人工智慧訂立使用準則。這是另一個大驚奇。
史密斯以重視隱私權著稱。代表性一役,是微軟在2016年控告美國聯邦政府違憲,主張政府檢視微軟客戶的電郵及電子資料時,微軟有權通知顧客,他的郵件被政府檢視。
史密斯更別開生面,與主管AI研發的微軟全球執行副總裁沈向洋合寫一本書《運算未來》(The Future Compute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d Its Role in Society),於今年一月出版。
要求政府訂AI專法,保護隱私
他在書中建議政府訂立AI專法,防止企業濫用科技。「(微軟)比誰都知道這些技術怎麼運作,但這並不表示我們知道這些科技在社會扮演的最適角色為何,」書中寫著。
他甚至在《天下》專訪後兩天,在個人部落格呼籲政府管制臉部辨識技術的濫用──這正是目前最當紅的AI技術應用。
這個「新微軟」與資深科技人印象中那個「個人電腦時代的微軟」,恍如兩家公司。
20年前,如日中天的微軟,被美國政府提起反壟斷調查。
微軟創辦人、當時42歲的執行長比爾.蓋茲到美國參議會作證時,姿態極高,根據《紐約時報》記載,「像在教訓一群不夠聰明的人。」
蓋茲在聽證會大聲疾呼,要美國政府不要扯微軟後腿,「科技業沒有問題,不需要修理。」
後壟斷時代,《Fortune》:變更友善
當時已在微軟擔任法務主管的史密斯,日後花了十年,為了糾纏微軟多年的反壟斷官司在美國、歐洲疲於奔命,並付出數十億美元的高額和解金。
2015年,升任微軟總裁的史密斯,除了原來的法務業務,也負責微軟對外的政府事務、企業社會責任等。
《Fortune》雜誌稱他「代表更友善、更溫和的後壟斷時代微軟。」
史密斯出席香港新創論壇的演講。(微軟提供)
史密斯也在《天下》專訪時坦言,微軟的諸多改變,一大原因是:「從過去的錯誤學習。」以下是專訪內容。
談官司與教訓
問:微軟過去的形象不大好,一度還被封為科技業的「邪惡帝國」。但現在的微軟形象卻煥然一新,為什麼會有這樣改變?
答:我想有兩個原因。第一是我們從我們自己的錯誤,學到了沉重教訓。
我們在九○年代有些問題(反壟斷官司)得解決,也公開承認,我們不是每件事情都做對。
我們承受這些,並從中學習。這過程讓我們添加了一些人性,因此或許不是件壞事。
第二部分,來自納德拉當上執行長之後,帶給公司的改變。他讓公司轉向成長心態(growth mindset)的文化。也就是說,不能再假裝我們什麼都知道、我們必須都有興趣學任何事。
擁有一位在世界另一個角落(指印度)成長,並在另一個截然不同的角落(指美國)度過成年時光的執行長,給我們帶來很多好處。(延伸閱讀:微軟CEO納德拉:大膽擁抱敵人,是數位競爭的生存法則)
他對廣泛社會議題的敏感度,是我們貴重的資產。我真心認為,一個印度政府官員之子來當執行長,讓我們受益良多。
談科技與倫理
問:微軟一直在呼籲政府、社會要規範人工智慧。這點很特別,過去都是政府、社會施壓,企業才被動的去規範新科技,這回竟是企業走在前頭?
答:打個比方,我們不希望還沒找到正確方向之前,就讓「馬兒離開馬廄」。
現在討論道德倫理問題,是非常適當的時間。AI引發非常複雜的社會問題,幾乎每一個人類社會討論過的倫理問題,都會在電腦上發生,因為電腦開始會自己下決定了。
從歷史經驗來看,你需要趕快行動, 如果你等到問題出現才行動,就像等到馬跑出馬廄一樣,很難把馬趕回去了。
問:之前Uber的經營方式被批評為「不道德」,但不少科技業者的反應,都是聳聳肩說:「沒辦法,這就是未來!」另外,最近歐盟的新個資法GDPR(一般資料保護規則)引發騷動。《天下》在中國採訪當地AI新創時,他們卻都認為對隱私權的過度保護,會減弱歐美在AI領域的競爭力,中國將成最大贏家。所以,當微軟要科技遵循道德,有些不管這麼多的人可能會超越你,怎麼辦?
答:你的問題,牽扯到三個非常重要的觀念。
第一,曾經有一段時間,科技人都認為科技演化是難以避免地會走向某個方向,而且大家都應該乖乖地接受這一切。
這不是我們微軟的立場。
20世紀的時候,科技進步讓汽車的速度愈來愈快。但社會仍必須決定汽車要不要裝安全帶?要不要裝安全氣囊?要不要更省油?
當然,汽車公司也可以說,「大家該接受吧,汽車就是會更快、更耗油、更多人死於車禍,大家要習慣。」但社會不接受這些。
我認為,類似的準則,也適用於今日。
每個社會都該決定科技怎樣演進,決定權是在社會手上,因為科技是用來服務社會。
第二點,隱私是很有趣的話題。
歐洲人的確很擔心你剛才說的,「保護隱私會不會讓他們輸掉AI的競賽?」
這有科學根據,因為更多資料量的確會讓AI發展得更快。
但如果某些地方的公司對隱私毫不在意,他們會遇到另一種問題。
他們會發現,在某些地方可以收集到很多資料,但在世界的其他地方,不那麼容易收集資料。
很難想像,一個科技公司如果沒有歐洲消費者的信賴,要如何成為全球性的科技公司。
而要贏得歐洲消費者的信賴,他們必須遵守歐洲的隱私標準。
第三點,以保護隱私為例,道德倫理問題,可能有個科技的解方。
保護隱私領域的終極目標,不是不讓人們使用資料,而是確認資料使用時,人們的隱私也受到妥善保護。
我們在微軟亞洲研究院的一項創新,可以讓個人資訊仍保持加密狀態的同時,使用AI資料模型來運算資料。(延伸閱讀:5年聘200位研發人才!微軟AI研發中心為何看上台灣?)
問:也就是說,道德倫理的限制,有時候反而會讓科技公司發展出更好的科技?
答:我認為可以。我想我們都希望找到創意的解方,來同時達到不同目標。
但有時候,仍需要妥協。這就是為什麼我們需要政府、需要社會,需要廣泛的對話。
我們永遠都不該忍受一種看法,就是科技永遠只有單一發展方向。
談AI與社會衝擊
問:你之前的演講,談到第二次工業革命的連鎖反應(汽車的快速普及,引發馬車相關產業崩壞、大規模農民失業),間接造就了美國的經濟大蕭條。這讓我們好奇,AI科技也會取代大量工作,會不會因此對全球經濟造成類似的衝擊?
答:從那次的經驗,的確可以讓我們得到一些對今日有用的教訓。
麥肯錫有個研究顯示,美國花了50年,才完成從馬車到汽車的經濟過渡。也就是說,科技對經濟的衝擊終究會復原,只不過有時候,時間拉得長一點。
但真正的教訓是,我們必須更擅長應付這些不可預期性。所以,我們需要反應敏捷的政府。
大蕭條造就了兩個我們今天習以為常的公共政策創新。一個,是在很多國家,政府會補貼農夫減產,以避免生產過剩。
另一個,是政府會對銀行儲備做擔保,以避免恐慌造成擠兌。
這兩項措施,如果在1930年代就存在,大蕭條可能不會發生,或者至少不會這麼嚴重及漫長。
所以,我們需要能夠快速學習,並且快速反應的政府。
因應而生的,是一個很苦澀的問題,大家今天還相信政府能夠快速反應嗎?
新加坡可以,甚至中國也可以。美國?可能沒辦法。
所以要應付科技變革,可能必須讓民主政治不要那麼分裂而兩極化,政府才能快速決策、因應變化。
談未來需要的人才
問:你的書《運算未來》裡頭,有一段話很有意思。「人文(liberal arts)組的應該向工程師學習,工程師應該向人文組的學習。」前一段我們可以理解,畢竟現在很多非工程師背景的人都在學寫軟體。但工程師該向人文學習,這是什麼意思?
答:我最近聽到一段很有趣的話:「一個工程師學位可以讓你得到第一個職位,但是人文領域的造詣可以造就你的第一次升職。」
這意思是,你因為技術背景被雇用,但要更上層樓,是因為你有決策能力、有領導他人或團隊的能力,有生產創意的能力。
我想,在今日的世界,我們有點太急著把人歸類為懂工程或者懂人文的。而事實上,最成功的、在組織裡頭爬得最快的、做的決策影響最多人的,常常是跨領域的新型人才。尤其是在我們所處的AI時代。
問:為什麼跨領域人才在AI時代更重要?
答:想想我們今日對電腦的要求,我們希望電腦能夠像人類一樣思考,希望電腦了解語意、辨識視覺特徵。
我們甚至要求電腦做愈來愈多過去只有人類才能進行的決策。因此,我們必須在電腦系統注入更多對人文價值的理解,而不只是電腦科學領域帶給它們的一連串的1與0。
問:現在台灣很多中小學家長,都擔心子女如果不會寫軟體,長大會找不到工作。身為世界最強大軟體公司的二號人物,對此你有什麼建議?
答:我想擅長數學、工程,或者資訊科學的人,毫無疑問地以後都會過得很好。
但其他領域也會不錯,因為AI帶動的廣泛需求,例如學經濟、歷史、政治的,都有發揮空間。(延伸閱讀:智商165的台灣怪才 出掌微軟AI研發中心)
但我想特別講一下藝術。那些有藝術背景的人,經常可以為科技發展帶來養分。
因為很多科技發展史的重要時刻,其實是創造力的靈光一閃,帶來最大的突破,而不是純粹靠邏輯。
【史密斯小檔案】
出生:1959年
現職:微軟總裁兼法務長
學歷:普林斯頓大學、哥倫比亞大學法學碩士
經歷:律師、微軟法務長
(責任編輯:吳廷勻)
【本文取自《天下雜誌》,原文標題為:不會寫程式沒前途?微軟總裁:想升遷,向文組的人學習】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