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我看完原文, 一個號稱給企業當顧問的博士生,
提出廢除基本月薪的論調水平只能說太基本, 稍嫌扁平, 不夠立體
基本工資的制度本身, 應該由市場供需機制來決定, 這個見解是對的
但還必須考慮在台灣現實面裡, 中低階勞動力的薪資議價能力是很差的
其關鍵原因, 是因為並沒有很多職缺供您選擇, 市場的水塘就這麼大
跳槽選項有限的狀況下, 同一職缺的需求少, 但相同勞動力的供給多, 這才造成薪資低落
這就牽涉到產業結構的問題, 而這背後,
就又是國土利用, 天然資源, 人口紅利, 人口分配, 甚至教育體系的問題
環環相扣, 才造成一個難解大題
很多人都單看一個面, 但深邃的問題,
就不是簡單的方法(廢除基本月薪, 或其他單一解方)能解決,
你必須從多層面同時改動,
整體來看, 要做的明明很多, 浮出檯面的卻很少, 新聞只剩選舉, 是台灣可悲之處
就以上述的薪資議價能力這一點來看, 我認為政府還是有可著力空間
例如政府是否可把在少子化過程中,
多出冗餘的高等教育資源, 轉換為高等職業訓練?
讓教育訓練, 成為出社會繳稅後, 能夠再度升級自我能力的福利項目, 取得同等學歷
讓不論在職或無職的社會人士, 能夠以低價或是免費的方式, 取得企業認同的技能履歷
如此才能提升中低階勞動力的薪資議價能力
許多中低階勞動人口, 並不是不想自我提升, 而是他們錯過了年輕充實基礎知識的歲月
其後工作時數長, 身心俱疲下很難參加培訓,
這讓他們永遠待在同一勞動力階層, 無法升級
若政府只是想從需求方 (薪資提供) 著手,
不論是單純提高基本工資, 或是廢除基本工資制度
其實都會更嚴酷地, 讓市場直接淘汰低端勞動力
多出來無所事事的失業人口, 就做著有一餐沒一餐的不穩定工作,
好一點借錢做小生意, 壞一點鋌而走險, 那也只是徒增其他社會成本
根本問題在體質, 台灣缺乏天然資源, 糧食與能源都靠交換取得
這讓外銷交換成為主要收入來源,
此時內需, 就只是對外交換後的剩餘產值在國內進行重新分配, 因為你沒有本
那麼 M型話就會更嚴重,
連做外銷交換的公司, 也都不敢貿然擴張, 一人做三人的事變成常態
這就不是單純老闆貪心, 員工被壓榨這麼容易的事, 是做交換的必然結果
其實國土利用得好, 發展在地自主產業, 也是一個增加內需的方法
農業科技, 產銷, 不都是在漠視下, 沒有人幹?
自給能源如核能, 從世界領先群變成落後群, 難道不可惜?
把國土有效切割, 做分項應用, 農業糧倉, 觀光, 商業, 重工業, 高科技, 住宅
真做得好, 其實行行出狀元, 怎麼會賺不到錢?
而這些都是大題目, 就又不是一篇文章能說清說完的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