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tinyurl.com/y8pb4gml
標題:
漢字歧視女性 經濟學人認為應重新造字
語言性別歧視(linguistic sexism)在性別平權的近代是一個頗受關注的主題。文化匯入了語言,語言又鞏固了文化。
耶魯駐校學人安妮‧法迪曼在《書趣──一个普通讀者的自白》曾談及傳統英文詞彙中性別不平等的「他/她問題」,例如用「mankind」代表人類,或為女性的專業從業人員(如女皇帝、女雕刻家、女作家)創設女性化的字尾。
在詞語分「陰陽性」的歐洲語種中,近年都開始反省:德文辭典加入「無性字彙」;法文使用者開始辯論為何「陽性」當是各種形容詞、副詞的原型?
學中文者揭發
《經濟學人》新一期文章向西方讀者解釋:漢字雖不如歐洲語言分有陰陽性,卻透過「部首」系統運作性別的刻板印象,而且一個外國人「在學習中文的前幾個小時就能夠察覺」。
文中指出,一般漢字部首都包含了與部首意義相近的關連字詞,如「言」部首有「語、話、請、談、謝」,但唯獨眾多性暴力或是道德貶義的字詞都集中在「女」部首中,例如「妒、嫌、奴、妖、姦」。儘管也有「安」、「好」、「妙」這些正向字眼,但其造字結構卻暗示了女性要有「家」的屋簷遮蓋、有孩子陪伴下或當值年少才能「安」、「好」、「妙」。
性別觀不合時宜
事實上,中文造字內建的性別觀念不是第一次被提出質疑。黃玉順1994年文章《漢字里的性别歧視》舉出「妥」、「委」、「如」字將女性置於「爪」、「稻禾」下和一張「口」旁,強化了女性的三從四德,就像「男」性必須在「田」中勞「力」一般,已經不合時宜。
2010年時一位上海律師葉滿天更以《16漢字之錯:既不尊重女性,又誤導兒童人生觀?》部落格文章,引起廣大中國網友對漢字性別問題的探討。文中所點名的16漢字包含娛、耍、婪、嫉、妒、嫌、佞、妄、妖、奴、妓、娼、姦、姘、婊和嫖,他認為,這16個字都具有一定的貶抑,讓人在學習、書寫或閱讀的過程中,無形中降低了對女性的評價。
文字符號的扭曲
2015年11月原來在北京有一場名為《姦:性别暴力傷害的文化符號》的女權藝術展,意在暴露更多漢語中存在的性別偏見,如「父母」、「男女」這些帶有「男尊女卑」潛在意涵的構詞。佟玉潔是被取消的藝術展的召集人,她為展覽準備的文章中寫道:「為什麼由一個女人變成由三個女人組成的字,是具有如此政治和道德想像的符號,成為中國傳統社會和政治理論仇恨的物件?」
佟玉潔指《左傳》以「姦」為「邪惡」、《國語》以「姦」為叛徒。此外,意指「爭吵」的「奻(讀「暖」)」則有《易經》做背書:「二女同居,其志不同行。」《紐約時報》在該展因故取消後引述駐北京漢學家莫大偉說法指出:「所有語言中都寫進了性別。但由於中文的視覺特性,讓性別在中文裡顯得特別醒目。」
女人新字典
《經濟學人》最後指出,文字書寫是文化認同和國族自豪感的一部份。推廣新字,總比因時代正確不正確的理由廢棄既存的字詞簡單多了。2014年時,由馬來西亞華人陳子豪、陳姝利、許家尹成立的字型工作室Typokaki就推出了一本「女人的字」新字典,將新時代作女人的經驗植入造字概念中。
畢竟,文化和語言不僅傳承,也會變動。網路時代以來,華語已不知新增多少詞彙;而我們有否想過「漢字」本身,也有重構再造、打破刻板印象的可能呢?
備註:
繼上次左派女權覺青呼籲管制言論後,
現在又想要搞文化大革命,再創造一種殘體字。
果然啊: 左派 = 共產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