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官方首份微塑膠調查,自來水及貝類都檢出

作者: wizardfizban (瘋法師)   2018-09-26 07:05:24
1.媒體來源:
TechNews
2.完整新聞標題:
官方首份微塑膠調查,自來水及貝類都檢出
3.完整新聞內文:
塑膠流入海洋破碎後,恐進入食物鏈流入人體,環保署針對台灣自來水、海水、沙灘沙礫
等進行調查,結果顯示民眾日常飲用水有 44% 驗出微型塑膠,連沿海貝類也不例外。
塑膠製品為人類帶來便利,卻也造成環境污染,尤其流入海洋中,經過太陽光照射破裂後
,更可能被海中生物食用,進而進入食物鏈中被人類食用,微型塑膠對環境的傷害已成全
球關注議題。
環保署去年底開始,針對台灣自來水、海水、沙灘沙礫與貝類中微型塑膠含量,運用熱觸
測試法、螢光染色法及顯微光譜法進行調查,今天公布調查結果,結果顯示大部分的樣品
都驗出微型塑膠。
根據自來水調查結果,環保署共取樣清水 100 件、原水 23 件,其中有 44% 清水及
61% 原水驗出含微型塑膠,微型塑膠數量範圍為 0 至 6 根 / 每公升,而檢出的塑膠皆
為纖維狀,主要成分為 PET、Nylon 及 PE。
海洋部分,環保署前往 7 處貝類養殖場,包含王功、台西、東石、安平、澎湖、金門及
馬祖以及 2 處海水浴場包括福隆及墾丁,分別採集海水、不同深度的沙灘沙礫、養殖及
野生貝類進行分析。
其中,海水微型塑膠數量範圍為每 1 噸海水含 1,000 至 1 萬 8,500 個微型塑膠,沙灘
沙礫則為每公斤 26 至 2,400 個;養殖及野生貝類部分,包含淡菜、牡蠣、扇貝及蛤類
也都有含微塑膠,為每公克 0.2 至 5.2 個,而海洋檢出的微型塑膠形狀多元,包含發泡
狀、薄膜狀、顆粒 / 圓珠狀、碎片及纖維狀等。
環保署環境檢驗所組長楊喜男指出,PP、PE、PET、PS、Nylon 及 PVC 都是海洋微塑膠的
主要成分,這些主要用於瓶蓋、塑膠袋、塑膠瓶、吸管及寶特瓶等塑膠製品,而這幾種製
品都是環團海廢調查的前幾名,顯示這些流入海裡的塑膠製品都是微型塑膠的來源。
環保署副署長詹順貴指出,環保署今年 2 月與環團成立海廢治理平台,已針對海洋廢棄
物擬定行動方案來治理,但要把治理海廢,除了透過調查分析外,也必須從源頭減量、減
少塑膠垃圾流入海洋,從個人行為改變、減少使用一次性塑膠製品才是治本之道。
4.完整新聞連結 (或短網址):
https://tinyurl.com/y9bf6wzg
5.備註:
自來水和近海海產都中獎?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