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不要追逐發表期刊,我的研究一個也沒上

作者: kcbill (明日やろうは馬鹿野郎だ)   2018-10-02 01:19:47
1.媒體來源:
風傳媒
2.完整新聞標題:
「不要追逐發表期刊,我的研究一個也沒上」日本第26位諾貝爾奬得主本庶佑
3.完整新聞內文:
2018年諾貝爾醫學獎得主出爐,由美國的艾利森(James P. Allison)與日本的本庶佑共
同抱回殊榮。本庶佑是歷來第26位獲得諾貝爾奬的日本人,日本也創下自2014年以來連續
5年獲獎的紀錄。這位為癌症患者帶來新希望的醫學研究者,總是強調基礎研究的重要性
,告誡學子與後進「不要貪快、不要追逐發表期刊、不要放過研究中的偶然發現」。
本庶佑在獲獎後隨即在京都大學召開記者會,表示得到諾貝爾獎是極大榮耀,也對共同研
究的學者、自己的學生、一直支持他的家人、還有其他說不完的朋友表達感謝。本庶佑是
日本第5位獲得諾貝爾獎殊榮的學者,也是京都大學第6位諾貝爾獎得主。京都大學與名古
屋大學以6座諾貝獎並列日本第二,日本第一仍是擁有11座諾貝獎的東京大學。
日本最近5年諾貝爾獎連莊(包括歸化英國籍的石黑一雄、美籍的中村修二),近7年也拿
下6座諾貝爾獎,這些得主包括:2012年山中伸彌(醫學獎)、2014年中村修二(物理學
獎)、2015年大村智(醫學獎)、2016年大隅良典(醫學獎)、2017年石黑一雄(文學獎
)、2018年本庶佑(醫學獎),本庶佑也是歷來第5位抱回醫學獎的日本得主。
繼承父親衣缽,考上京大醫科
現年76歲的本庶佑1942年出生於京都,當時二戰尚未結束,因為擔任醫師與山口大學教授
的父親在外地工作,所以他也跟著父親,在本州最西側的山口縣長大。本庶佑小學時曾拿
望遠鏡觀察土星,立下了天文學家的志願。不過他也曾說,小時候看了細菌學家野口英世
的傳記,認為醫生與醫學可以幫助很多人,埋下了從事醫學研究的種子。
本庶佑在山口縣的宇部高校畢業後,曾苦惱到底要選擇外交官、律師、還是醫生。他最後
決定繼承父業,並且一舉考進京都大學醫學部。本庶佑說,當時生命科技與遺傳學發展蓬
勃,學校經常舉行相關演講,好幾個同學都熱衷於研讀相關知識,對於DNA、基因等遺傳
物質等「生命根源的真理」頗為嚮往。
老同學:他會讀書又會玩
現為京都大學醫學部名譽教授的中西重忠是他的大學同學,他說本庶佑當初就是抱持大志
之人,不過也會在學校附近的麻將館打個通宵再去上課。中西重忠說,本庶佑總是將時間
做最大限度地利用,學生時代又會讀書又會玩。「他對於重要的事總是全力以赴,拿到諾
貝爾獎是實至名歸。」
本庶佑畢業後在京大附屬醫院實習,並且留在京大繼續攻讀醫學博士。本庶佑在博士班時
通過醫師國考,曾赴美在卡內基研究所、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分子遺傳學研究室等地擔任
客座研究員,1975年獲得京都大學博士學位。
偶遇PD-1分子,堅持22年終成抗癌新療法
本庶佑在1971年赴美時,在卡內基研究所學習分子生物學的知識,也對免疫抗體的多樣性
與反應產生興趣。本庶佑的研究團隊1992年正在研究細胞自殺的相關蛋白,無意間在免疫
系統的T細胞上發現了PD-1分子(Programmed cell death protein 1,即「細胞計畫性死
亡蛋白質1」)。
當時本庶佑並不清楚PD-1的功能,因此花了一年時間剔除實驗鼠的PD-1基因,觀察會有什
麼不同。但三個月過去,什麼事都沒發生,不過本庶佑從其他相關研究判斷,PD-1分子一
定有其重要性,仍不願放棄觀察。最後在解剖實驗鼠的屍體時,本庶佑發現這些牠們都有
自體免疫疾病,原來缺乏PD-1會造成實驗鼠的免疫反應過強,甚至攻擊自己的細胞。
本庶佑的研究團隊到了1998年才弄清楚,PD-1是T細胞的抑制受體,就像是免疫系統的剎
車。如果把「剎車」拿掉,T細胞的免疫功能就可更活化,進而殺死癌細胞,使PD-1成為
免疫治療的強大靶標,2002年也透過實驗證實了這個想法。這項發現引發眾多科學家的興
趣,競相發展此受體的阻斷劑,本庶佑帶領研究團隊進行PD-1抗體的動物實驗,再與藥廠
合作研發新藥,由PD-1抗體所研發出來的抗癌藥物2014年後已在美日獲准上市,治療效果
良好。此時距離首次發現PD-1,已是22個寒暑。
7成癌症患者存活時間可達15個月
本庶佑說,以惡性黑色素瘤為例,有7成患者的存活時間可達到15個月,但仍有3成患者不
見效,是未來繼續努力的方向。比起其他治療方式,抗PD-1適用幾乎所有類型、任何階段
的癌症,而且效果持久、副作用小,可與其他療法共用,未來可望成為治療癌症的首選。
本庶佑今年6月在國際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聯盟首爾大會發表專題演說時也表示,抗PD-
1的效果取決免疫系統可以辨識突變的癌症抗原、免疫系統的類型變異比腫瘤細胞的突變
變異更多、以及腫瘤病患的免疫系統可以承受超量的抑制調節。
「不要追逐發表期刊,我的研究一個都沒上」
身處抗癌藥物與免疫療法尖端的本庶佑,在前年接受日媒專訪時曾批評,日本的製藥產業
規模過小,將學術成果產業化的能力與世界相比也有一段差距。本庶佑以東京大學教授間
野博行為例,他率先發現肺癌基因EML4-ALK,但國內的製藥產業無以為繼,最後還是由海
外藥廠首次發行應用的藥物。
本庶佑時常強調,做一位科學家最重要的是好奇心與勇氣,永遠不要輕易放過研究中的偶
然發現。他在來台演講時也提醒學生「不要相信教科書」,要仔細發現教科書中的不合理
之處:「你必須心存懷疑,自己去思考為什麼。」本庶佑強調基礎研究的重要,批評學界
為了追求快速發表成果,很多人總是選簡單的題目處理,或者選擇容易登上Cell、Nature
、Science的主題。本庶佑笑著說:「我的研究一個都沒有上」、「不熱門的題目通常很
深,也需要更多時間研究。」
4.完整新聞連結 (或短網址):
https://www.storm.mg/article/521638
5.備註: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