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元 132年,東漢科學家張衡發明可以檢測地震的「候風地動儀」,是中華民
族引以為傲的成就之一。但因為造不出可探測地震的復原版,中國大陸去年已
把張衡發明地震儀的內容從歷史課本刪除。
中國大陸對張衡發明地動儀一向非常重視。1951年,考古學家王振鐸根據後漢
書記載的短短 196 個字,結合英國科學家的地震理論,複製出候風地動儀。
這個「復原模型」不但納入歷史課本,成為陸民耳熟能詳的民族成就之一;中
國還於 1953 年特別為其發行郵票,並把「王版地動儀」視為對外文宣利器,
曾送到多國展覽。
張衡發明地動儀也一直是台灣歷史教科書必載內容。目前三民版高中一年級歷
史課本第一冊記載,張衡「造候風地動儀,能測知地震的方向和所在,是漢代
傑出的大科學家,可惜他的製作都已失傳」。
華西都市報報導,2017年秋天投入使用的統編本初中歷史教科書7年級上冊中,
張衡和候風地動儀的內容已被刪除。
報導指出,王振鐸雖然根據古籍記載復原出了地動儀的模型,但因為模型內部
結構缺乏合理性,所以其龍口中的銅丸無法吐下來,也就是「無法檢測地震」。
據說,唐山大地震發生後,這個模型也毫無動靜。
隨著中國對此地動儀模型的宣傳愈廣,外國地震學家的質疑之聲也不斷冒出,
甚至因此懷疑張衡以及候風地動儀也是後人杜撰,根本不是真實的歷史。
報導稱,更讓人尷尬的是,1988年,這個地動儀訪問日本,中方解說員在向觀
眾講解時,還手持一根木棍捅一下,龍口中的銅丸才會掉到下面蟾蜍的口中。
不僅是外國學者批判,在大陸的地震學界也有不少質疑。中國地震學奠基人傅
承義當面指出王振鐸模型的原理錯誤並說:「房樑下吊塊肉都比你那個模型強」。
報導指出,因為王振鐸所造的地動儀模型一直非議不斷,2003年,中國科學院
教授馮銳重啟張衡地動儀探索證明之路,他召集的研究小組改採「懸垂擺原理」
打造。2009年9月 20 日,中國科技館新館開幕,新的地動儀模型與觀眾見面。
據報導,觀眾可以親自動手按下按鈕,觀察在不同波型下地動儀的不同反應。
只有橫波到來它才吐丸,其他來自縱波的震動,都無法使地動儀有任何反應。
這意味著,類似關門、汽車過境、巨大的炮聲等都不會干擾到地動儀。
馮銳雖然復原出更有科學邏輯、更符合史料記載的地動儀模型,但是用他的話
來說,這也僅算「我們在當前這個時代對張衡的理解」。也就是說,證明張衡
地動儀的探索復原工作還有待努力。(編輯:楊昇儒 / 翟思嘉)
http://www.cna.com.tw/news/acn/201810090175.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