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安
你這是把一些特定術語用字面意義去解讀
"空"不是指一切皆虛無 而是說萬物都不是常住的 唯有不斷的變化
而空性就是所有事物本身的必然(不斷流轉)的設定值 不是指事物空虛或不存在
慾望也不是說"看清" 而是認知道所有緣起無自性
像是某些心理學家會說你的慾望也只是他人慾望的遞移 或是生物性的慾望
這不是說要去否定慾望 而是要把握萬物包括智識的侷限
所以像禪宗會用一些突破語言邏輯的機鋒公案去突顯在任何一個系統下我執的荒謬性
這種把握不見得一定是在佛教傳統裡的體驗
像是名人堂補手Yogi Berra的語錄基本上就很接近這種領悟了
像是他說過:
"當你到一個岔路時,選一條路(take it)"
"在結束之前都還不算結束 (It ain’t over till it’s over)"
"棒球90%是心理,另一半是生理"
"如果我們打敗你們 你們就不會贏了"
"你不可能同時思考又一邊揮棒的"
所以說佛學 或者保守一點講禪的思想是可以很活潑且透過不斷考察而得到充實的
參考書目可以看一下鈴木大拙的禪宗科普讀物 會比望文生義有幫助
※ 引述《inet ()》之銘言:
: 叫人看清慾望
: 慾望不重要
: 因為最後一切都是空
: 什麼都沒有
: 整個宇宙都是
: 是不是太理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