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去荊州後,隆中對頓失右臂,蜀國只能退而求其次試圖聯合孫吳北伐,但你也知道孫吳北
伐的戰績......
但諸葛亮、魯肅這些謀臣可以為後人稱頌的原因,就在於當他們的原始計劃出現變數時,不
會墨守成規,而是能快速審酌局勢,做出最有利的判斷。魯肅的榻上策,原始構想是往西滅
劉表吞掉荊州後,進而滅劉焉吞四川,與曹操隔長江對峙二分天下。但想不到劉表病死、劉
琮舉州投降於曹操大軍,榻上策頓成泡影,魯肅也快速修正策略,提出與劉備結盟的戰略,
造就赤壁之戰的輝煌。
諸葛亮也一樣,夷陵之戰後,知道荊州不可復得(夷陵有不可不打的理由,孫吳的態勢是準
備要西進滅掉蜀漢了,不主動出擊就是等著被魏吳夾擊),隆中對成為廢紙。他也改變戰略
方針,改以涼州做為北伐首要目標,一旦成功,蜀漢將擁有穩定的馬匹產地可以強化其騎兵
戰力、剽悍的民風及人口狀大兵源、有管道可聯合外族...........當然相比原始隆中對的
兩路夾擊,這戰略能夠成功乃至顛覆曹魏的機會更是微乎其微,但這是當時局勢下,最好也
最合理的選擇了。諸葛亮及其後繼者,明白這微乎其微的機會,是蜀漢政權的唯一活路,他
就是在賭這一點希望
至於說諸葛亮北伐是在壓制國內政爭的論點,聽聽就好。比起魏吳兩國,蜀漢政爭根本是扮
家家酒。就以第四次北伐李嚴亂搞被整肅,滿朝文武沒一個願意幫他說話,就證明至少在諸
葛亮時期,蜀漢的內部矛盾不是什麼多大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