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聽起來很奇怪,
但你的問題在於沒有"主見",
所以被ref綁架了。
在繼續之前,想像一下這個場景:
小明從小住在花蓮山上,沒有柏油路沒有超市沒有上學,一切自給自足。有天爺爺去世了,
在臨終前交待小明到一個叫"臺北"的地方找親戚。
如果你是小明,你要怎麼辦?
事實上,任何人在遇到新任務時都是小明,只有一個模糊的目標(臺北),但是對交通工具一
無所知(走路火車巴士便車飛機船),也不知道中間有什麼(宜蘭),更對細節毫無頭序(吃啥
住哪,到臺北哪裡找誰)
那麼,怎麼辦?
要有主見。
更具體的來說,首先你要思考:目的。
很多時候作者的真正目的並沒明說,你必須自己作主,從他的描述,結合自己的猜想,對他
的目的下一個判斷。
現在你有一個目的了,下一個問題是:怎麼做才能達到這目的?
於是模型的概念引進來了。
沒有模型是完美的,
我們也不需要它完美,
要的是從目的回推"需要什麼"。
這時你再去看,想想作者作這些事的目的。
結果討論的部份是一道難關,你可能會看到作者描述一段觀察後,下出一個你無法理解的解
釋。
通常,那是因為你少了什麼觀念。
具體的情況可能是某種學界有但你沒有的共識,某種你不知道的存在(記得小明嗎?如果小明
不知道車子,又怎麼可能把車子納入他的計畫),也可以只是作者的獨斷。
那怎麼辦?
先不急,把它當黑盒子,知道作者看到什麼,怎麼解釋就好。
等你這樣做下來,可能會有好幾個這種黑盒子,你下一件要做的還是設定"主見"。
為了得到作者的這個結論,需要什麼模型?
如果你發現你的模型怎樣都說不通,亦或是哪怕作者觀察到相反事物也能導出一樣結論,通
常代表你的模型錯誤。
那麼,學吧。
主見可能會錯,但沒有主見,你連質疑的機會都沒有,就只能被別人綁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