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日鐘」科學組織首度表態:減排急不容緩 核能不可或缺
https://reurl.cc/AkNGd
核能應用是極具爭議性問題之一。長年監察核武擴散、核能安全,以及設立「末日鐘」的
美國科學組織 Union of Concerned Scientists (UCS) 首度在報告《核能兩難 (The
Nuclear Power Dilemma》中明確表態支持核能,並認為關閉核電廠會加劇氣候變化問題
。
德國減核問題
UCS 一直對核能持中立意見,今次是他們歷史上首次表明支持核能立場。相比其他能源,
核能只會產生極少溫室氣體,而效率亦理想。然而,核能近年逐漸因社會政策改變、大眾
觀感等因素導致前景不明朗。德國早年亦提出要在 2022 年前將國內所有核電廠關閉,轉
而採用可再生能源,期間亦會採用會對環境造成嚴重影響的生物燃料 (Biofuel) 發電。
可是,減少核電廠隨即引起能源供應不穩定和溫室氣體排放增加等問題。為支撐當地電力
需求,德國政府更持續使用傷害性最大的褐煤 (Brown Coal) 發電。對「減核」不遺餘力
的默克爾政府更對外聲稱:「燃煤將會繼續在未來一段長時間擔當德國能源供應支柱。」
完全無視化石燃料引致的空氣污染問題,會對環境、健康,以及氣候變化造成的傷害。著
名環保人士 George Monbiot 更狠批默克爾為環保破壞者,指她受企業說客影響而訂立不
利氣候變化的政策。
核能為出路
核能相反則可在抗衡氣候變化之下,暫時提供可靠能源。氣候學家 James Henson 等人在
2015 年於《衛報》撰文,指「核能是對抗氣候變化唯一可行出路」。他們指現時有迫切
需要減少碳排量,而能源生產是碳排主要源頭之一。他們引述數據指核能在過去 50 年,
已至少避免了近 600 億噸碳排量。他們強調核能的確有其風險,因此需訂立明確、嚴格
的國際標準及監察系統。他們指出制定能源政策必須依從證據,而非偏見——氣候問題不
容一廂情願的想法。Henson 續指,認為現階段可再生能源已可達致能源需求 100% 的想
法,是輕視甚或是忽視了現時可再生能源,會因應天氣變化而出間歇性供電問題等
(intermittency issue) 科技限制,而類似的儲電科技,亦未完全成熟至可解決供電限
制。現實處理方法應為以核能作先驅,慢慢利用太陽能及風力發電填補能源需求。倫敦大
學學院能源研究中心研究員 Duncan Clark 也有類似看法,認為德國應持續使用核電,並
繼續投資予可再生能源發展。
天然氣將導致更嚴重傷害
微軟前技術總監、TerraPower 副主席 Nathan Myhrvold 日前在 Scientific American
撰文指,他和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茨早在 2006 年已認為要處理環境、氣候變化問題,應
積極發展核能科技。可惜時至今日,核能進展不大。相反,能源科技發展得最快的卻是提
取天然氣的「壓裂 (Fracking) 」技術,對環境造成極嚴重傷害。無獨有偶, UCS 報告
指出,受低廉天然氣價格影響,現時美國境內有至少三份一核電廠無利可圖,或面臨關閉
命運。研究指出,一旦此類核電廠遭燃煤或天然氣提早取代,或會增加美國能源 4–6%
碳排量。Myhrvold 更指出以現時全球人口上升速度,展望未來對能源需求只會繼續攀升
,或比現時多達 5 倍,而核能使用則將能支撐大量能源需求。
資助核電廠經營 小心監察使用
負責研究的 UCS 氣候及能源計劃總監 Steve Clemmer 坦言,失去核能這類低碳能源將會
令去碳計劃 (decarbonization) 變得更加困難。他續指:「核能固然有風險,也非完美
科技,但總要有取捨。」上月聯合國跨政府氣候變化委員會 (IPCC) 發表的報告就指出,
必須在本世紀中期達致零排放,才可將溫升限制於比前工業時期高 1.5°C 或以下。
Clemmer 指,現時可再生能源基本上未能趕及應付氣候變化,亦難以滿足電力需求。
Clemmer 認為,新核能設備無疑將會造成龐大開支,但美國政府仍可繼續注資支持現有核
能廠運作,以保持低碳能源供應。他強調並非要「拯救」所有核能廠,而是應小心監察使
用,並放棄一些出現問題的核能廠,如屢見問題、且會在明年 6 月關閉的普利茅斯
Pilgrim 核電廠。
核能或有望重返「能源舞台」。其他國家亦開始有運動提出增加使用核能。其中,荷蘭下
議院大部份議員表態支持 ,在當地興建更多核電廠。台灣亦將會在本月 24 日,就「以
核養綠」等議案舉行公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