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媒體來源:
udn
2.完整新聞標題:
暴雪得罪玩家的下場 市值一天掉千億
3.完整新聞內文:
https://i.imgur.com/WpprS4j.png
「你們不是都有手機嗎?」暴雪高層為新手遊如此辯護。玩家卻在暴雪宣傳影片下留言「
我們不會忘了這次背叛。」(來源.取自BlizzCon網)
遊戲龍頭向「錢」走,新手遊一片倒讚
國王數位每月活躍用戶數,是暴雪的7倍
做什麼事能讓公司市值一天蒸發新台幣1千億元?答案是發布新手遊。這種奇事出在電玩
遊戲龍頭暴雪(Blizzard)身上。招牌遊戲移植手機、無預警停辦電競,暴雪「賺快錢」
之舉被玩家和市場打臉,這是它從「顧玩家」轉型為「顧股東」的結果。
推新手遊、停辦電競
逐利行為傷透玩家的心
暴雪是電腦遊戲界王者,史上最暢銷電腦遊戲前10名,有5款是出自它旗下。在玩家心中
,暴雪就是品質保證,但近來它的作為卻讓玩家罵聲連連。
首先就是手遊事件2018年11月,暴雪在年度慶典活動宣布新遊戲,原本玩家期待的是《暗
黑破壞神》(Diablo)系列新作,不料卻是掛著此招牌的手遊,玩家罵聲不絕。該手遊宣
傳影片推出1個半月,倒讚數是稱讚數26倍。暴雪新手遊宣布隔日股價大跌,市值1天縮水
新台幣1千億元。
1個月後,又爆發停辦電競事件。《暴雪英霸》(HotS)總獎金數超過1千7百萬美元,是
遊戲史上獎金總額排名第六的賽事。暴雪舉辦此賽已八年,2018年12月中卻無預警宣布將
停辦,又激起玩家怒火。網站「遊戲玩家」(The Gamer)引述該賽事選手洛伯(Lauber
)的話:「和傑出隊友辛苦訓練六個月,卻得到一堆狗屎。」
推新手遊、停辦電競,皆是逐利行為,其他公司做沒事,暴雪做卻遭炮轟。這是因為暴雪
過去「顧玩家」形象太成功,一旦做出這些賺快錢、砍成本的逐利行為,玩家被背叛感也
特別嚴重。
暴雪出道後以堅持品質著稱,若質量未達標,即使曾投入大筆成本開發的半成品也不惜砍
掉。從《星海爭霸:暗影獵殺》(StarCraft:Ghost)和《泰坦》(Titan)計畫,都是著
名例子。
這種投資成功建立起「暴雪出品,必屬佳作」的形象。從玩家、電競選手到背後工作團隊
,他們相信暴雪會照顧玩家,不像其他公司見錢眼開。如今他們發現暴雪不在電腦上開發
招牌新作,卻向快餐式手遊靠攏,又無視玩家突然取消電競,被背叛感自然特別嚴重。
手遊普及率高
銷量至上,無法再堅持慢磨
但暴雪亦有苦處。以停辦電競來說,暴雪的官方聲明是開發遊戲太多,「現在我們已推出
與尚未公布的遊戲數量,已超越以往任何時候,」因此聲明說「讓遊戲設計師轉移到其他
遊戲。」
為什麼暴雪要開發這麼多遊戲,像過去一樣「十年磨一劍」,隔好幾年才推一款高品質遊
戲不行嗎?答案是大環境今非昔比,暴雪自家的產權結構,也不容許它有這種自由。
首先,暴雪遊戲的主力平台是電腦,但個人電腦前景已大不如前。最新2018年第三季統計
顯示,全球個人電腦出貨量,和10年前相比少了近1千5百萬台。手機雖然遊戲畫質與運算
能力都比不上電腦,但普及率蒸蒸日上。暴雪再怎樣堅持品質,也不可能無視這種大環境
而不做調整。
其次,暴雪能「十年磨一劍」,和它過去身為獨立工作室有關。過去暴雪只須對玩家負責
,但在被收購後,如今它已是「動視暴雪」集團一分子,除了玩家,暴雪還有股東要顧。
如果品質不能轉化為實際獲利,暴雪在股東眼裡就沒有存在價值。
集團同儕競爭強
不賺錢就沒資源開發遊戲
過去暴雪只須超越自己,在加入企業集團後,它還須超越別人。同集團的動視(
Activision),幾乎年年都推新遊戲。暴雪招牌遊戲《魔獸世界》(World of Warcraft
),2015年玩家人數為5百50萬人,也只剩全盛時期一半,後來暴雪不再公布此數字。
尤其在「動視暴雪」收購「國王數位」(King Digital)後,對暴雪處境帶來更大挑戰。
國王數位旗下的知名遊戲《Candy Crush》,能定期帶來大量人潮與金流。最新財報顯示
,國王數位每月活躍用戶數,是暴雪7倍以上,營業利益率也更高。
在這種競爭下,暴雪很難再堅持「慢工出細活」,何況電腦遊戲開發成本遠高於手遊。玩
家或許更青睞畫面更優、劇情更屌的電腦主機遊戲,但在股東眼中,像《Candy Crush》
這樣低成本、高收入的遊戲,才是未來希望。
若暴雪不能證明自己能像同儕一樣,也能為股東賺大錢,它在集團裡獲得的資源只會越來
越少。因此暴雪將招牌遊戲移植到手機、停辦有8年歷史的電競賽事,正是要集中資源「
以『手』養『電』」(以手遊養電腦遊戲),先求生存再談理想。就如美國開國元勛富蘭
克林所說:「口袋空空,腰挺不直。」
從「顧玩家」到「顧股東」,暴雪轉型再次證明龍頭也不能一成不變。股東或許會為暴雪
的轉變感到開心,玩家卻因為它的轉變而失望。曾是玩家心中金字招牌的暴雪,或許也沒
想到這一天來得這麼快。
4.完整新聞連結 (或短網址):
https://udn.com/news/story/6837/3562500
5.備註:
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