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福部最新研究:未滿25歲小爸媽是兒虐高危群
apple
近來家暴虐童案件頻傳,衛福部委託研究發現,不到25歲就當父母、未就學未托育以及3
歲以下嬰幼兒,是重大兒虐的高危險群。衛福部前年起雖有鎖定為進行預防接種、未納健
保與父或母未滿20歲主動關懷,但婦幼團體認為案件、指標太多,一旦遇上社工人力不足
或縣市政府執行有落差,個案就容易「漏接」。衛福部社家署說,去年主動關懷訪視對象
為1209人。
衛福部去年曾委託學者與醫師,對2011到2016年104件重大兒虐事件進行研究,發現被虐
者高達81%是3歲以下嬰幼兒,近9成未就學且未托育;71%25歲以下就為人父人母,有半數
施虐者年齡在20到29歲之間。
研究發現,在社工註記的致死案由,以小孩哭鬧最多,其次是如廁問題、不適當照顧等。
研究也發現,6成施虐者對於兒童發展缺乏認知、4成因應壓力或衝突能力不足、3成為「
遇到心情沮喪或憤怒時,缺少自我控制能力」;這些父母遇到困難時,高達52%是向親戚
求助,近3成「自己想辦法解決」。
依衛福部統計,截至去年9月底止家內共有3046名兒童受虐,施虐者多達3977人,其中最
大宗是30到39歲的施虐者高達1079人、36%,其次是40到40歲有890人、30%,50到59歲施
虐者則有277人、9%,未滿20歲的施虐者則有171人、占6%。衛福部並未統計施虐者與身份
的交叉分析,無從得知是否是父母或親屬等。
為了加強社會安全網涵蓋,考量6歲以下學齡前兒童多半都在家中生活、不容易被發現有
無受虐或遭不當對待,衛福部2009年起開始推動「6歲以下弱勢兒童主動關懷方案」,將6
歲以下未完成預防接種、未納入健保超過1年、未依規定入學、父或母未滿20歲者等7類特
定兒童納入關懷對象,戶政、教育系統矯正機關等撈出相關個案後,再由社工進行訪視,
視個案情況再決定是否開案。
衛福部社家署署長簡慧娟說,方案從2009年實施至今,對於主動訪視的對象一直都有修正
,2016年每年社工要訪視2萬多件,但2017年累積更多案件量後修正主動訪視對象,去年
主動關懷訪視對象已縮減到1209人,其中發現疑似兒少保護案件有3件,列入高風險家庭
有26件。
簡慧娟說,未來規劃透過大數據將這些案子分析精簡,再來調整主動訪視對象。部長也要
求針對兒虐高風險族群,在農曆春節前全面清查訪視。
兒童福利聯盟執行長白麗芳直言,方案雖然列舉7種特定情況,由社工去訪視,但最後撈
出來的數萬筆資料中,最後實際開案率不高,問題在於每件撈出來的個案都要社工去訪視
,訪視完後才會決定是否開案,不但所有壓力都在第一線社工身上,若遇上社工人力不足
、各縣市執行情況不一,就很容易「漏接」。
白麗芳還說,每次發生重大兒虐案件,訪視指標就會再新增一項,依據新指標撈出來的案
子又會增加幾千筆,又會全都要社工去訪視,但社工不是超人,有些案子戶籍地和住址不
同、常搬家等,社工就很容易找不到人。
台南虐童案施虐者是未滿18歲的小媽媽。白麗芳說,依衛福部研究,爸媽25歲以下、小孩
3歲以下或未就學、送托的孩子,都是長期在相對封閉環境生活,是受虐致死的高危險群
,小爸媽因年輕、資源少,育兒嘗試不夠加上家庭支持困乏,也很容易變成高風險家庭。
白麗芳直言,「社會安全網」不是只有社工,包括村里長、醫護人員甚至鄰居等都應包含
在內,每個人都應該多做一些;若要這類虐童情況避免再發生,指標也應聚焦在更有可能
發生困難、需要社會支援幫忙的家庭,讓社政系統來專心協助,「而不像現在大海撈針,
這樣真的補多少社工都不會足夠。」(唐鎮宇/台北報導)
https://goo.gl/3ZiQqC
研究沒寫完整,應該是
25歲 + 8+9 + 同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