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DN
轉角24小時
違法三缺一?中國觸怒民怨的「麻將館禁令」
「政府要帶頭消滅麻將國粹?」中國江西省各縣地方的公安局,近期突然發布通告,為了
「淨化社會風俗」而要取締麻將館與棋牌室、甚至要求業者限期自行停業關閉。從地方開
始擴散的「麻將館禁令」旋即引發中國輿論爭議,雖然有民眾支持官方鐵拳掃蕩賭博,但
更大的反彈聲浪是質疑執法粗糙,在沒有明確界定賭博與娛樂的分別下,只會讓禁令成為
扼殺麻將文化的大刀。在中國輿論一片「侵害自由」的反對聲中,公安局才又緊急修正通
告——但麻將館禁令緣由何來?又衍生中國社會什麼樣的賭博娛樂現象?
麻將館禁令風波起於10月19日時,江西省鄱陽縣公安局的通告,要在縣內整治「具備經營
性質的麻將館」,隔日玉山縣公安局也在其官方微信帳號上發布通告,以「深入推進掃黑
除惡、嚴打賭博違法犯罪」的名義,將對全縣內的麻將館、棋牌室等營業場所予以取締,
並要求在10月22日前由業者自行關閉,同時在其他店鋪、住戶大樓若有提供麻將、紙排和
骰子等各類道具用於賭博行為者,也必須在期限內自行停止,以「淨化社會風氣、構建文
明和諧」。
https://uc.udn.com.tw/photo/2019/10/25/99/6986421.jpg
就在兩縣相繼發布通告後,江西省其他縣市開始吹起禁令風向,萬年縣、豐城市、上饒市
與鷹潭市等地同聲呼應麻將館禁令,其中在鷹潭市更直接在21日展現效果,抄掉268間賓
館旅店麻將房和17家棋牌室,52間娛樂場所遭到勒令停業。
「禁令是不要要開始全省通行?」公安局看似雷厲風行的政策,一時之間引起中國輿論的
軒然大波,也有不少人猜測會不會擴散到其他省、演變成全國麻將館掃蕩?但官方沒料到
的是,麻將館禁令引發的反彈聲浪比支持來得多,從通告的消息出現後,許多輿論抨擊「
執法手段過於粗糙」,尤其是沒有明確界定賭博與娛樂的界線,甚至要業者「自行停業」
的說法,也幾乎就是要民眾揣摩上意「自覺關閉」。
在針對禁令的反對爭議中,江西玉山縣公安局在21日上午,就將原本的通告刪除,並表示
「因為措詞不當,待調整後另行再發。」公安局試圖平息輿論砲火,但刪除後卻反而火上
加油,隔天22日麻將館禁令的論戰熱度再次升溫,同時公安局官方又被指責「朝令夕改、
欠缺公信力」,激烈輿情也讓官媒《人民日報》發言關心——正常娛樂需求與賭博怎麼能
混為一談?
反對麻將館禁令的意見認為,這些麻將館與棋牌室有登記立案、合法經營,突如其來就認
定為賭博並直接取締,恐怕有「一刀切」的問題。這些麻將館場所的收費營利方式,多半
是算開一桌的基本價格(各地收費行情不同,從個位數到20、30人民幣都有),並從該桌
的贏家抽成;但這套模式因為涉嫌賭博,因此有許多業者或轉型為提供付費的飲料餐點服
務。但箇中執法的灰色地帶,在於中國各省各縣對於賭博的認定不同,多少賭資算是涉嫌
犯罪?怎樣的形式才算正常娛樂?家中與親朋好友的「小賭怡情」是否也要比照辦理、自
行停止?各種疑惑都讓整起禁令事件陷入為難。
「涉及賭博犯罪我們才取締,正常的娛樂營業我們不會越權。」雖然公安局對外安撫,但
不只沒平息輿論、反而又稍起另一波論戰,矛頭又指向公安局朝令夕改,「碰到爭議就見
風使舵」。在最初通告接連發出時,支持麻將禁令的聲音也不在少數,中國的社群網路上
紛紛出現「血淋淋」的賭博默示錄,痛批沉迷麻將導致傾家蕩產的後果,中國知名的時政
評論人司馬平邦就表示:
「這種麻將館的客人裡老年人很多,老年人聚集打麻將、再煙酒伺候著,不但道德墮落,
還極傷身體,許多人打著打著就打死了,我支持禁麻,想打回家打去,家裡人看著打麻將
不會出事。」
https://uc.udn.com.tw/photo/2019/10/25/99/6986420.jpg
基於遏止賭博歪風,同樣有民意支持公安大力執法、甚至於希望能夠全省推廣、進而全國
落實,但《新京報》就認為,雖然麻將館禁令的目的在於解決賭博、而不是解決麻將館,
但執法手段欠缺配套,容易造成誤傷和民怨。不過儘管江西省的通告修正,在當地仍然讓
許多業者選擇「自主暫停」先避風頭,官方的限期整改時間,也推遲到25日,至於後續禁
令是否要繼續執行、執法尺度為何,目前則尚未有更詳盡的資訊。
事實上麻將館禁令已經不是第一次出現,今年9月份中國的湖北省也同樣發出過類似的通
告,要依法取締「敗壞社會風俗的經營性麻將館」,2018年時也在主打「掃黑除惡」的專
項計畫下查獲了多家賭博業者;但直到10月的江西省事件,輿論的熱度才意外暴漲。
「抓搞賭博的麻將館是沒錯,但現在真正的問題可能是在網路上...」隨著中國網路使用
生態的變化,除了長期以來形成的社區型實體麻將館,近年來有更多麻將愛好者轉移陣地
,改上網路麻將館、手遊形式的賭博娛樂等,各類24小時的線上牌局與線上賭場之中,涉
及的大量賭資進出,也是現今賭博娛樂事業生態的另一問題。
https://global.udn.com/global_vision/story/8662/41259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