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台東2千年前失落時空 在上里遺址找到

作者: kuro (支那啃民黨 凸 ̄▽ ̄凸)   2019-11-16 17:05:44
1.媒體來源:
2.記者署名
※ 中 央 社 記 者 盧 太 城 台 東 縣 16 日 電
3.完整新聞標題:
※ 台東2千年前失落時空 在上里遺址找到
4.完整新聞內文:
台東史前卑南文化如何發展到金屬文化,卑南遺址老祖宗後來跑到哪裡。這些 2 千年前失
落時空的考古謎,國立台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副研究員李坤修的上里遺址調查,解開了謎題

由李坤修、史前館研究典藏組長葉美珍、專案專任助理陳柏仰共同主持的「台東上里遺址
調查計畫」,歷經 15 年、2 階段的開挖,今年提出總結報告。
這項調查報告,解開台東考古界這些 2 千年前的謎-史前時代的卑南文化如何發展到鐵器
時代(金屬文化)的三和文化、卑南遺址的老祖宗後來又跑到哪裡。
李坤修今天接受中央社記者電話訪問時表示,卑南文化距今 2300 至 3500 年,是台灣史
前文化的晚期;接著就是距今約 2300 至 1000 千年左右的香蘭遺址,也就是三和文化,
代表開始進入鐵器文化。
不過,卑南文化如何與三和文化連接,卑南遺址的老祖宗後來跑到哪裡去了,史前文化到
鐵器時代的跳板在哪裡,始終找不到相關的遺址。李坤修指出,上里遺址就是 2 千年前這
個失落的時空。
李坤修表示,上里遺址距今 2500 年,至少包含卑南文化晚期及三和文化早期兩個發展階
段文化,充分顯示上里遺址屬於卑南文化晚期發展的環節之一。因此,可以說,從卑南文
化進入上里文化,再往南發展成三和文化。
李坤修舉例,在上里遺址挖出的陶甕有橋形把,這是卑南文化的主要把手類型;另外,也
挖出三角形橫把,這是三和文化早期發展出來的陶把類型,這些成為三和文化的代表性特
徵之一。
因此,在上里遺址同時出土橋狀及三角形狀把手,顯示此遺址內的文化層應跨越卑南文化
晚期至三和文化早期,同時也顯示這兩個文化之間的連續發展關係。
另外,上里遺址出土的陪葬陶罐雖以小型的雙豎把罐為主,但其中 1 件方口罐及 1 件帶
刺印紋的紋飾罐,其特徵與卑南遺址晚期至三和文化早期的特徵相同,顯示上里遺址與卑
南文化具淵源關係,同時證明上里遺址石板棺墓葬形成的年代可能在距今 2300 年。
根據李坤修等人提出的結案報告,上里遺址位於台東縣延平鄉紅葉村上里部落南方,再往
上海拔約 500 至 550 公尺的一片緩坡上,是一處山區遺址。
上里遺址所在地,早期有布農族人開發種植苦茶、檳榔等經濟作物;民國 93 年前,由李
姓農民將整片緩坡承租下來開闢為農場,因使用大型農業機具進行整地、耕耘,造成遺址
嚴重破壞。
2004 年間,經當地人指引,李坤修前往遺址調查,發現大量散布於地表的陶片、石器、玉
器,及巨石文化遺物如單石、石柱、石輪等。
民國 102 年間,史前館考古隊李坤修等人開始挖掘未受到破壞遺址,挖出 6 具石板棺墓
葬,伴隨豐富陪葬品,主要有 600 餘件玉質標本。(編輯:戴光育)1081116
https://img5.cna.com.tw/www/WebPhotos/1024/20191116/3000x2250_050960679294.jpg
史前館副研究員李坤修等人研究距今 2500 百年的上里遺址,研判就是台灣史前文化進入
金屬文化的跳板。圖為,民國 106 年 3 月間,史前館和台東縣政府人員前往上里遺址調
查。中央社記者盧太城台東攝 108 年 11 月 16 日
https://img5.cna.com.tw/www/WebPhotos/1024/20191116/1165x768_20191116000167.jpg
台東上里遺址出土的陪葬陶罐以小型的雙豎把罐為主,但其中包含 1 件方口罐及 1 件帶
刺印紋的紋飾罐(圖),顯示上里遺址與卑南文化具淵源關係。(史前館提供)中央社記
者盧太城台東傳真 108 年 11 月 16 日
https://img5.cna.com.tw/www/WebPhotos/1024/20191116/3000x2250_082139881157.jpg
推測是台灣史前文化進入鐵器 (金屬)文化的上里文化,因為應耕種大部分已破壞,民國
106 年考古人員前往探勘,地面還可看到巨石文化遺物如單石、石柱、石輪等。(檔案照
片)中央社記者盧太城台東攝 108 年 11 月 16 日
5.完整新聞連結 (或短網址):
※ https://www.cna.com.tw/news/ahel/201911160151.aspx
6.備註: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