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deann (古美門上身)》之銘言:
: 如果民眾先去診所求診 沒拿轉診單越級到大醫院掛門診 就請完全自費健保不予給付
: 這樣愛直接去大醫院看診的 不透過醫療分級制度的病患 就直接讓他自費阿
: 這樣健保也不用負擔這種人的醫療費用 大醫院收這種病患也不虧錢 不是兩全其美
其他恕刪
你這個理想化很好,但實行起來會有困難吧
最大的問題:一般診所的科別多元化並不高。
現在一般坊間診所最多的就小兒科、耳鼻喉科、腸胃科、內科、眼科、牙科
這種科別的診所其實幾乎都不會死人的
當然現在很多人去找醫生都是感冒阿之類的,但就我認識的人都馬去診所
大醫院人一堆,感冒咳嗽已經很多人不想去大醫院花大錢排一整晚的隊了
除了老年人,現在一般比較有概念的年輕人,診所看一看或乾脆日本成藥吃一吃。
一般診所其實應該要多開設家醫科,這個才能真正達到醫療分級的目的。
我舉幾個自己的例子:
1.
幾年前我乾咳咳了一年還不會好,去耳鼻喉科說沒感冒是敏感,去胸腔科診所說
找不到病因,去內科照 X 光一切都好,到最後連中醫都去了,說是體虛。
(中醫好像都講體虛)
但咳一年還沒好,你說好好的是當我北七嗎 ?
到最後心一橫跑去教學醫院掛號家醫科,家醫科一看轉診胸腔科,然後再內轉耳鼻喉科
最後綜合診斷是鼻中膈彎曲導致鼻竇慢性發炎,鼻涕倒流跑到肺部導致咳嗽。
一個下午就找到病因。
我問醫生:這不是之前在耳鼻喉科跟胸腔科診所就要看出來的嗎 ?
醫生回我:一般診所只看他負責的區域,他那區域沒問題就沒問題,但這種多病兆的
有時候其實很難抓
所以家醫科其實是一個很重要的環節。
但台灣家醫科大家普遍評價都不好,為啥 ? 可以先去想看看這個問題。
2.
推文有人提到 PSVT,我剛好多年前有過,這是一個心臟疾病。
簡單講就是心律會無預警突然快速升高,可能坐著就從 60 一下衝到快 200。
事前毫無預兆,事後毫無痕跡。
我前幾年前幾次發作時,跑去掛胸腔科,量心跳時,醫生說真的不正常,但要多觀察
開個藥、教我憋氣術就讓我回家。
弄了好幾次都一樣,內科、心臟科診所都看過也沒用,最後還是趁發作時衝到教學醫院。
醫生一量我心律,馬上大叫:推床、呼吸器!
我還在想這是衝三小沒多久就有點站不住。
1.
為什麼診所跟醫院有如此大的差別,為什麼大家都認為醫院的醫生醫術比較厲害 ?
這中間到底發生什麼事情,我覺得這才是關鍵,必須要好好分析脈絡。
2.
另外就是家醫科的診斷水準跟普及度。
這兩點才應該是醫療分級的關鍵。
不然你即使提高收費,這種往大醫院擠的現象還是不會解決。
簡單的邏輯:
診所看老半天看不好,到醫院才多少錢,我需要拿身體跟你省這幾個錢 ?
真正會被收費限制住的,其實沒看病也都不會有事,他只是吃飽太閒想逛醫院
你還是沒辦法讓社會大眾實際達成醫療分級的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