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問卦] 宮廟水準等於本省人水準

作者: sbs5099 (no)   2020-02-26 15:15:24
※ 引述《Aloee (柯粉)》之銘言:
: 本省人的水準完全體現在宮廟文化上
: 宮廟在台灣是什麼水準大家也都心知肚明
: 本省人的宮廟文化是不是都在扯台灣文明進步的後腿?
: 外省人有帶宮廟來台灣?
1979年5月20日,蔣經國就職滿“總統”滿周年,
照慣例前往慈湖恭謁蔣介石,隨後繞到大溪老街
普濟堂,見到供奉的主神是關聖帝君,便提到自
己書房內也有一尊從故鄉浙江奉化帶來的關公青
銅神像,還一口答應要致贈珍藏神像,同年的 7
月16日,由昔日的“國策顧問”魏景蒙親捧神像
到普濟堂。
馬英九提到,台灣很多廟是從大陸分靈,例如大
甲鎮瀾宮是從福建湄洲媽祖廟分靈過來,台灣分
靈到大陸的很少,但也有分靈到日本及法國大溪
地,關心神明事多半是善男信女,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hk/doc/1051/9/5/9/105195995.html
以下文長慎入
台灣現在的廟裡面的神像,尤其歷史久遠的,
很多當初都是從對岸特別請來的,
不然就是明清時期移民過來的時候帶過來的。
二戰結束後逃來台灣的國民黨帶了故宮一堆珍貴器物過來,
那些器物之中有一大堆根本就是幾千年來對岸宗教祭祀上使用的器物,
你覺得國民黨帶故宮宗教器物來,有可能會忘記帶神像過來嗎?
既然知道要帶文物過來就是有重視文化保存,
怎麼可能在移民的時候遺忘宗教?
明清時移民台灣的人不會忘,
就只有戰後移民過來的人會忘了要帶?
根本沒有所謂什麼本省人宮廟文化,
台灣現在大多數人知道的宮廟文化就是從對岸發源過來的。
不只是神像,連建材也是,講究的地方人士會特別從對岸調珍貴建材過來。
另外像廟宇本身的雕刻跟裝飾還有色彩使用以及詩詞題字,
也都是有特別花時間耗費來往旅途以及金錢,
考究了對岸的宮廟文化才去設計建造的。
直到日本人來統治台灣之前,
台灣的宮廟是各地方的行政以及教育中心,
是各地市鎮村莊的發展中心。
以前的小孩子去上私塾就是去廟裡面上的。
有沒有聽過大廟興學?
以前建廟的人跟開設私塾並且從對岸帶老師過來教書的人,
很多時候會是同一個人(同一個家族領導村民辦廟興學)。
以我知道的一北一南兩個家族為例,
日治之前他們家裡都是在有在開廟同時有在開私塾教書。
南部那個家族在日本人來之後,申請公學校也是他們家申請的。
因為有平埔族血統,附近平埔族部落裡面的公學校分校也是他們申請的。
戰後他們家裡面要不是出台大畢業的就是出醫科不然就是去美國深造,
這樣有扯到文明進步的後腿嗎?
高學歷知識分子畢業之後通常會留在都市或國外工作,
畢竟都市又更多更好的工作機會。
當然其中也有人會回到鄉下貢獻,
但不多,通常會是退休之後才回去。
戰後義務教育普及,交通便利,導致到外地求學工作變得更方便。
家裡資源夠又有心向學的年輕人會搬遷到都市追求更好的教育資源及工作機會。
家裡資源不夠的年輕人沒辦法住外地或通車,
戰後那個年代有本事住外地通車上學的家境不是現在一般人所想像的。
資源不夠或家裡急需收入幫忙或有老病需要照顧的人,
就只能留在鄉下打拼,義務教育結束後就從事農工服務業。
對那些鄉下人來說,村莊聚會中心跟精神認同象徵就是那些當地宮廟。
也許從你眼中看來那些沒讀多少書,只能留在鄉下工作的人是扯到文明後腿,
也許的確其中有些信徒剛好是不愛讀書只愛打架,
可是對於當地宗教信仰的虔誠是一樣的。
如果你真想知道是不是本省人害宮廟文化變成這樣,
建議你先去了解以下這個問題:
戰後國民黨來台灣,
對大多數台灣人來說等於是必須重新學習一個新的殖民文化。
你知道戰後台灣青年有機會學習中文到聽說讀寫流利程度的是哪些人嗎?
是怎麼樣學習的?為何他們工作上有機會使用?
反過來說是怎樣的人會沒有學習中文的機會?
你知道二二八跟三月清鄉的時候被殺害的那些日治時代知識分子,
原本還活著的話會是有能力教村民中文的人嗎?
我阿公的村子有一位日本國立大學畢業的陸軍翻譯官,
在三月清鄉時被殺害,為什麼知識分子被殺害時居然人在偏鄉?
因為他被殺害時正在當村民的中文老師。
因為出來幫忙口譯結果被抓去殺掉了。
他的學生們前幾年跟我說老師被殺之後,自學困難,
後來只能選擇做不需要使用到語言的勞力工作了,
原本戰前有受六年公學校教育,本來的職業有使用到日文的。
像他這樣資源不夠的人就是只能在戰後,
以十九歲的年紀待在鄉下做工,
然後每次地方上的宮廟辦活動的時候一定會去幫忙參加。
還會幫忙演奏宗教音樂並且受邀到其他縣市表演呢。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