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媒體來源:
聯合報
2.記者署名:
馮靖惠
3.完整新聞標題:
【土博士悲歌1】台大博士連丟7履歷全摃 還有人流浪15年
4.完整新聞內文:
本土博士注定要流浪?中央研究院蔡姓博士後研究員曾拒絕大陸大學的工作機會,想留
在台灣,但投了七間大學的助理教授職缺都石沈大海,連面試的機會都沒有。近日也
傳出有國立大學校級主管拿「博士不是國外畢業」否決系所聘人的提案,或是備審資料一
收到,助教就先把土博士抽件的潛規則。甚至有人當了15年流浪博士。
文科土博士 平均花4年才找到正職
台大歷史系、歷史所、國發所博士畢業的蔡姓博士後研究員正在求職中。他說,相對於洋
博士,土博士的求職和就學過程都比較不利,從就學來講,不管是自己讀得久,或者學校
沒有幫忙讓博士快點畢業,就「輸在起跑點」。此外,大學就業市場又因為少子化、老教
授不退休等原因,以及對土博的輕視,文科博士平均至少都要花四年以上才有可能找到正
式職缺。
他去年9月有被大陸的大學邀請去面試教職,聘期五年,年薪人民幣20萬元,但他拒絕了
,還是選擇當中研院的博士後,「因為我比較愛台灣。」他也覺得自己運氣好,加上學術
表現不錯,「不然很多人連博後至少得等半年以上都不一定找得到。」
找大學教職 投7校連面試機會都沒有
蔡姓博士後研究員在中研院時間,也一邊尋找大學正式教職,但至少投過七所大學,國立
私立都有,卻連一次面試機會都沒有。蔡姓博士後研究員的學術出版算強,已經發表五篇
人文學核心期刊(thci),但因為現在競爭實在太激烈。
後悔在台念博班嗎?他說不會後悔,但不敢隨便推薦別人念土博,因為現在確實比較難找
工作,而且台灣的博士容易讀太久。
「我不會把希望放在大學,現階段是靠創作靠接案靠演講養活自己。」在政治大學擔任兼
任助理教授的李律,15年前為了大學教職決定念政大博士班,畢業後在母校當博士後研究
員,卻一直沒有大學專任助理教授的頭銜。他說,可能自己不優秀,也可能他沒喝過洋墨
水、研究發表可能太少等原因,「我流浪博士的身分從2015年博士班畢業一直維持到現在
。」
求職傳說潛規則 看到土博就抽掉
對於現在想念博士的學生,會支持他們嗎?李律說,「我一定會打斷他們的腳」。他說,
土博士唯一的優點就只有每年都要去個研討會發表。基本上土博士畢業後,有的人會直接
去大陸,或是去私校當教授,但最近私校也開始供過於求。有些國立大學都是備審資料一
收到,助教就先把土博士抽件,求職的博士都知道這個潛規則。
現在在日本東京大學Kavli數物聯攜宇宙研究機構(IPMU)做博士後研究的賴昀樅,台大
物理所博士班畢業後,在台大同樣的實驗室當博後約一年,接著就遠赴日本高能加速器研
究機構(KEK)博後,現在則是東京大學Kavli IPMU博後。他說,能在第一線(KEK)工作
是最好的機會,接觸其他各國一樣在第一線奮鬥的研究人員,對實驗的運作能有最直接的
貢獻。
大學教職重經歷 建議博士後要慎選去處
賴昀樅表示,如果在學術圈,洋博求職通常會比土博有利,這是他聽過概略的經驗,但是
業界的話就很難說,但畢竟他沒有在業界求職的經歷。他認為,大學教職需要「足夠的經
歷」去競爭,所以博後的經歷,要盡量到能見度更好的地方會更有利,例如實驗室規模大
、排名高或是經費更多等。經歷博士學位和數個博後,每一段經歷通常會換學校機構,接
觸不同研究主題方向,讓自己履歷更多樣化。
「這說穿了就是迷信國外回來的會比較擅長英語教學。」台北醫學大學醫學資訊研究所助
理教授吳育瑋說,他是洋博,只是一直看不慣台灣學界對待土博的態度,「明明強到爆炸
的土博也是一大堆」,可是偏偏有著洋博比較可以順利進行全英語教學的迷思。他認為,
英語教學好壞與土洋無關。寫過論文參加過研討會的土博英文一向也不錯。教學技巧也與
英語能力無關。
時勢比人強 在國外單位待過較吃香
吳育瑋說,他的確會建議土博畢業後找個國外單位待一陣子,三個月都好。因為時勢比人
強,有著在國外單位工作一陣子的經驗,「理論上」比較不會在這個面向上被刁難,找工
作會比較順利一些。
「最諷刺的是,大家都說要增加博士班招生,但聘人時卻不用自己培養的人。」一名頂大
資深教授說,本土博士的求職問題,不外乎供給(競爭力)和需求兩方面,科技與人社領
域的問題亦不同。從競爭面看,名校有外國名校迷思,如何培養國內博士具有同樣的能力
水平是關鍵。頂尖大學的指標應該是培養出來的學生,具國際競爭力,這比論文數更重要
。
台大研究生前會長,台大電信所博士新生許瑞福表示,關於本土博士的出路,從政府端到
系所端都需要重新思考檢討,也就是本國人才的定位和資源配套,以及國際人才流動和招
攬之間的關聯,不然大學端就只是昧著良心招生,「這很弔詭也很沒肩膀」,他認為應該
從嚴篩選,但都能適才適所發揮才合理。
許瑞福說,高階人才的培育和使用,某個程度上也反映了一國教育及公共體制的進步程度
。他舉例,劍橋大學就設立了博士後職涯中心,投入許多資源在博士的職涯銜接,認為說
要有好的品牌,也就是校友表現才能有正向循環。
5.完整新聞連結 (或短網址):
https://udn.com/news/story/120884/4605520
6.備註:
※ 一個人一天只能張貼一則新聞,被刪或自刪也算額度內,超貼者水桶,請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