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天氣好熱 醫師:胖子最容易中暑
聯合報 / 記者邱宜君/台北即時報導
國內運動風氣興盛,每年都有許多戶外賽事,今年因為疫情,許多賽事、國手選拔都延期到
七月才辦,到時天氣很可能比現在還要炎熱,若未注意高溫危害,恐為活動帶來隱憂。
三軍總醫院中暑防治中心主任朱柏齡提醒,熱天從事戶外活動最怕熱衰竭、熱筋攣或中暑,
一定要先自我檢視危險因子。另外一個關鍵則是,賽前至少花一個禮拜時間,循序漸進,預
備一個「熱適應」的身體。
朱柏齡表示,在炎熱天氣從事運動,從自身條件來看,至少應該注意五個中暑的危險因子,
包括肥胖、近期睡眠不足、最近有腹瀉或感冒、服用利尿劑或抑制排汗藥物、熱適應較差。
肥胖者代謝快、產熱多,但是皮下脂肪較厚、皮下血液循環也較差,這些都會影響散熱,產
熱多散熱慢,就容易中暑。
如果有腹瀉或是服用利尿劑、抑制排汗的藥物,身體會比較缺水,會影響到身體排汗散熱的
效率。至於熬夜或睡眠不足,會導致體能狀況變差,血液循環變差,也會影響散熱。有些人
比賽前會喝含咖啡因的飲料,認為可以提升運動表現,但朱柏齡建議不要,特別是在炎熱環
境,這也會使身體缺水,提高中暑機會。
一般人最容易忽略的是,「熱適應」的身體需要訓練。朱柏齡表示,身體經過熱適應之後,
在同樣環境下從事同樣的活動,身體循環較佳、體溫上升程度較小、排汗較多,而且汗水中
流失的鈉離子也比較少,種種適應提升了散熱機制的效率,足以幫助身體在高溫下活動。
朱柏齡表示,如果每天待在冷氣房,很少在外面曬太陽,很少在外面曬太陽,千萬不要忽然
就去參加一場夏日戶外運動賽事。另外要提醒的是,即便以前有參加過類似活動而且沒事,
如果最近一個月很少走出戶外,也要重新進行熱適應,才能參加。
如果已知賽事時間,就要提早訓練「熱適應」。朱柏齡表示,如果以時間和運動量來安排,
可以在第一天先在戶外做一半的運動量、一半的時間,接著每天增加一成的運動量和時間,
如此進行五天之後,就可以模擬比賽當時的情境。如果用里程來算也可以,第一天跑一半里
程,接著每天增加一些,直到達到完整的賽程。
照顧好自身的因素之後,朱柏齡表示,環境因素也必須掌握,特別是「熱指數」。勞動部職
業安全衛生署建制有「高氣溫戶外作業熱危害預防行動資訊網」,可以查詢全台灣不同區域
即時的熱指數,也有相對應的App可以下載查詢。朱柏齡建議,賽前務必要預先查詢,對比
賽當地的熱指數有概念。
朱柏齡表示,熱指數是根據溫度與溼度換算出來,依危險程度可分為四種顏色。紅色是極度
危險,很可能會中暑;橘色是「危險」,長時間暴露中暑機會很高,建議每半小時要休息五
分鐘,並且喝200到300毫升水。如果是黃色則要「格外注意」,長時間暴露可能中暑,建議
每一小時休息五分鐘,喝喝200到300毫升水。
朱柏齡提醒,如果運動是連續性的,很難中途休息五分鐘,那一定要密切注意身體狀況,一
但發現有熱傷害徵兆時,就要立刻停止活動、盡快離開高溫環境,試圖降溫並且就醫。這些
徵兆包括噁心、想吐、全身無力、頭暈、頭痛、神智混亂、抽筋等症狀。
熱傷害症狀緊急處理
1. 蔭涼:移到樹下、附近店家、騎樓下等有遮蔽物的安全地方,圍觀者應與患者保持一段
距離,因為人牆會阻礙通風。
2. 脫衣:如果衣物不夠透氣或是緊繃,可鬆脫衣物、平躺休息,並抬高足部,維持血液回
流至大腦與心臟。
3. 散熱:可準備冰毛巾包裹冰袋,放置於頸部、腋窩和鼠蹊部等大動脈會經過且血管較淺
薄的地方,同時以約15°C之冷水間續少量噴灑身體,輔以電扇吹或手動搧風。
4. 喝水:意識清楚才能喝水,以免嗆咳產生其他危險。可提供稀釋的電解質飲料或是含少
許鹽分的冷開水。
5. 送醫:若是在任一處理過程中發現患者的情況超出可面對的情況,不能有任何猶豫,應
該盡快尋求醫護人員的救助,在等待救護車同時應該重複前面四個步驟。
https://udn.com/news/story/7266/4653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