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位亞裔潛入世界最深海 林穎聰:榮耀歸團隊
https://i.epochtimes.com/assets/uploads/2020/07/1-1-1Dive.jpeg
林穎聰和韋斯克沃在「Limiting Factor」潛水器上。(Mike Moore, EYOS Expeditions/
林穎聰提供)
【大紀元2020年07月19日訊】(大紀元記者劉景燁波士頓報導)「我第一次潛水就潛到了
最深的海底。」在影片平台上,林穎聰大笑著說。來自台灣的他是史上第一位潛入「挑戰
者深淵」的亞洲人,也是這個近11,000米最深海底的第12位人類來客。
為了這次下潛,林穎聰「絕水」了12個小時,在狹小的金屬球裡蝸居了10個小時。他與潛
水器的主人乘坐被他稱為「時空膠囊」的機器,在黑暗中潛行到世上最深的海底,濺起那
平靜了成百上千萬年的沙子。
從此以後,「挑戰者深淵」的訪客數量總算追上了登月的人數。不過,最讓林穎聰印象深
刻的,還是科考船上猶如大家庭一般的團隊。來自10多個國家的船員同心協力,合作無間
。「他們讓我覺得,這個世界真的可以變成更好的地方。」林穎聰說。
「我是大海裡的一份子」
6月22日凌晨,深潛服務船「降壓號(Pressure Drop)」漂浮在太平洋關島以北的馬里亞納
海溝區域水面上。這裡季風強勁,波濤洶湧。
降壓號曾經是美國海軍的海洋監測船,從2018年開始為深海潛水器「限因號(Limiting
Factor)」提供服務。
現在,白色方形的「限因號」正立在輪船後甲板的鐵棚裡。從關島出發4天以來,它已下
過一次挑戰者深淵。幾個小時後,它將迎來本次航程的第二位客人,也是歷史上第一位亞
裔乘客。他是國立台灣大學的海洋工程博士(2004),也是伍茲霍爾海洋科學研究所
(Woods Hole Oceanographic Institution)的科學家。
https://i.epochtimes.com/assets/uploads/2020/07/1-1-2Dive.jpeg
潛水器作業需要船上的技術人員協助完成。(Mike Moore, EYOS Expeditions/林穎聰提供
)
早上8點前,潛水器主人韋斯克沃(Victor Vescovo)帶著林穎聰登上潛水器,隨即沉入水
面,去追尋3個小時前下水的著陸器。他們併排坐在潛水器底部的鈦合金圓球裡,看著圓
窗外漸漸變暗的世界。接下來的10個小時,他們將在這個直徑約1.7米的圓形空間裡度過
。
「潛艇的空間非常狹小,沒有衛生間和任何衛生設備。所以別人建議我在一天前盡量喝水
,把自己灌飽一點。在12小時前不要喝水,把多餘的水排掉,但身體會吸收夠多的水分,
可以支持12個小時。」林穎聰說。
他形容,下沉過程就像「坐電梯」一樣,大約每秒下潛1米。下潛幾米之後,他們就不再
感覺到波浪了;到了大約200米深度,他們就看不到光線了。這時即便打開潛水器的探照
燈,也只能看到大約5米的範圍。
一個無法站直身體的昏暗小空間,對第一次潛水的林穎聰而言自然是壓抑的。他說,曾在
晚上閉眼想像自己身處這個圓球,結果兩分鐘便睜開了眼睛,「受不了」!
「只有一個方式,只能把你自己幻想成潛艇的一部份。就像人家開F1賽車一樣,你就變成
這個機器。這樣給自己心理建設,下沉的時候就不會害怕了。因為我就是潛艇,我就是大
海裡的一份子。」他說。
「凡走過必留下痕跡」
「融入機器」之後的時間過得飛快。林穎聰不斷向韋斯克沃詢問各種潛水器技術問題,記
錄儀表上的數據,寫下「每分每秒看到的東西」。
韋斯克沃則是一位航海知識淵博的同伴。這位退休海軍軍官創辦了海洋科技公司「
Caladan Oceanic」。該公司的新聞稿稱,韋斯克沃已經7次潛入挑戰者深淵,成為遊歷過
整個深淵3個區域、30英里的第一人。
韋斯克沃在新聞稿中說,他是台美關係的強烈支持者,也很高興能與首位台灣人一同完成
這次旅程。在潛水器上,他笑言林穎聰是「Lucky twelve」,因為曾有12個人登上過月球
,林穎聰則剛好是挑戰者深淵的第12位人類來客。
在林穎聰用手機拍攝的影片中,潛水器在海底減速著陸,濺起一陣沙塵。窗外更遠處則是
濃濃的黑暗。「看起來很平常,但你可以想像的是,一切都是百萬年來沒有人觸碰過的,
就像你登上月球一樣。月球表面看起來沒有色彩,但你的興奮是來自於:『哇!這是幾百
萬年來沒有人到過的地方!』百萬年的時間壓縮到這2個小時,讓我看到了百萬年來地球
的演化史!」林穎聰感慨。
這個觸動歷史的瞬間,讓他想到一句名言:「凡走過,必留下痕跡。」
「海底的日出」
https://i.epochtimes.com/assets/uploads/2020/07/1-1-3Dive.jpeg
「Limiting Factor」潛水器浮上海面,遠方是它的服務船「Pressure Drop」。(Mike
Moore, EYOS Expeditions/林穎聰提供)
在接下來的2個小時中,他們操縱潛水器找到著陸器,用機械臂採集海底物質和生物樣本
,用聲納探測海底地形。他們在下午5點之後回到了海面。
林穎聰拍下了上浮的最後6分鐘,把這個片段稱為「海底的日出」。周圍本是濃濃的黑暗
,漸漸的便有微光從四面八方輻射而來。這時,可以看到窗外有一顆不知何時出現的小氣
泡,一路伴隨著潛水器衝出水面。
乘坐橡皮筏的技術人員早已在附近等候,並跳到海裡,游過洶湧的波浪,爬到潛水器頂上
,安裝潛水員出艙時用的扶欄。隨後,橡皮筏把潛水器牽引到母船附近。
出艙前,韋斯克沃還提醒林穎聰說,蹲坐了10個小時,你的腳會沒有力氣,要小心地爬上
去。
「世界村」
伍茲霍爾海洋科學研究所的新聞稿提到,林穎聰還是第一位潛入挑戰者深淵的該機構科學
家。不過對於林穎聰來說,這份榮譽完全歸屬於船上的團隊。
「我自己完全沒有榮耀,我感覺非常幸運能夠參與。」這份感慨,來源於他在船上研習2
週,親身潛水,並且參與另外2次潛水輔助工作的經歷。
林穎聰形容,潛水器的釋放和回收過程,有點像F1賽車在賽場更換輪胎,必須在幾秒鐘之
內換好全部配件。「可以看到甲板上有多少人在準備著。每個環節都是用秒來計算的,每
一秒這個團隊的哪一個人要做什麼事情,都已經規劃好了。為了達成這件事,需要非常非
常精確的配合。」林穎聰說。
談到團隊合作,林穎聰開始激動起來。他反覆強調,他感到「榮幸」、「何其所幸」能夠
成為這個30人團隊中的一員。這個團隊有來自美國、澳洲、英國、菲律賓等十多個國家的
成員。大家一條心,完成同一個目標。這樣的氛圍,讓林穎聰感覺彷彿回到了幾百年前的
航海時代——人們開著探索船駛向未知的海域,在這過程中必須同心協力,不能帶進個人
理念。
「這個團隊讓我感到裡面沒有個人,只有團隊。沒有指手畫腳,沒有人指責,有問題這群
工程師就坐下來一起討論,完全沒有個人在裡面。我真的非常感動!」他感慨說。
「你看到來自不同地方的人,講的英文每一個人都有口音,真覺得是一個世界村!」林穎
聰頓了一下,緊接著補充道:「世界大同!」
林穎聰簡歷
2004年 國立台灣大學 工程科學和海洋工程博士
1998年 國立台灣大學 海事建築和海洋工程碩士
1996年 國立成功大學 水力和海洋工程學士
現為麻州伍茲霍爾海洋研究所助理科學家,主要從事應用海洋物理和工程研究,同時在羅
德島大學(URI)擔任兼職教授。他歷年來在美國、英國和台灣獲得了8項科研嘉獎。◇#
責任編輯:馮文鸞
https://www.epochtimes.com/b5/20/7/19/n1226678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