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部希望有一個向國際發聲的網路平台
所以給了十億資金要公視來辦網路平台
文化部希望推廣台語
給了公視4億預算開立台語台
交通部希望推廣旅遊
所以花了1.5億請廠商開發了一個APP
希望台灣向國際發聲?
認真要推廣台語?
推廣旅遊?
政府總會給很大的預算
最後做出沒有成效的東西來
結果很重要嗎
分錢比較重要吧
推廣台語最成功的就三立跟民視
八點檔的收視率
既可以賺錢又真的讓人接觸台語
公視的性質
做出來的成品不會有三立的商業性
不可能會有三立的流量
硬要成立台語台
就是政治象徵意義
國際網路平台一樣
都是趕鴨子上架
沒有正規組織
也沒有營運策略
如果只是要推廣台語
公視製播的戲劇增加台語使用比例
如果是要讓國際可以接收台灣新聞訊息
公視新聞增加新聞英文編輯不行嗎
成立一個沒有流向的平台頻道
編制一個賠錢的組織
冠上一個愛台灣的名稱
明知道他會賠錢也沒關係
平常都沒有任何的流量
期待十年一次的流行病
就會有外國人來關注了
可是這次武漢肺炎
台灣沒有國際新聞平台
美國歐洲世界上提到台灣的次數就因此減少了嗎
要做大外宣大內宣
或者政治平衡強調本土
符合民進黨的政策或者說符合民意的走向
都沒關係
但是總是要花一大堆不符合效應的預算
說這都是為台灣好
這些錢拿來補貼年金補貼健保或者直接退稅
對人民更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