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找了原考題和全文來看
考題: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人生坐標,也有對未來的美好期望。家庭可能對我們有不同的
預期,社會也可能會賦予我們別樣的角色。在不斷變化的現實生活中,個人與家庭、
社會之間的落差或錯位難免會產生。
對此,你有怎樣的體驗與思考?寫一篇文章,談談自己的看法。
(題目自擬)
全文:
現代社會以海德格爾的一句「一切實踐傳統都已經瓦解完了」為嚆矢。濫觴於家
庭與社會傳統的期望正失去它們的借鑑意義。但面對看似無垠的未來天空,我想循卡
爾維諾「樹上的男爵」的生活好過過早地振翮。
我們懷揣熱忱的靈魂天然被賦予對超越性的追求,不屑於古舊坐標的約束,鍾情
於在別處的芬芳。但當這種期望流於對過去觀念不假思索的批判,乃至走向虛無與達
達主義時,便值得警惕了。與秩序的落差、錯位向來不能為越矩的行為張本。而縱然
我們已有翔實的藍圖,仍不能自持已在浪潮之巔立下了自己的沉錨。
「我的生活故事始終內嵌在那些我由之獲得自身身份共同體的故事之中。」麥金
太爾之言可謂切中了肯綮。人的社會性是不可祓除的,而我們欲上青雲也無時無刻不
在因風借力。社會與家庭暫且被我們把握為一個薄脊的符號客體,一定程度上是因為
我們尚缺乏體驗與閱歷去支撐自己的認知。而這種偏見的傲慢更遠在知性的傲慢之上
。
在孜孜矻矻以求生活意義的道路上,對自己的期望本就是在與家庭與社會對接中
塑型的動態過程。而我們的底料便是對不同生活方式、不同角色的覺感與體認。生活
在樹上的柯希莫為強盜送書,興修水利,又維繫自己的愛情。他的生活觀念是厚實的
,也是實踐的。倘若我們在對過往借韋伯之言「祓魅」後,又對不斷膨脹的自我進行
「賦魅」,那麼在丟失外界預期的同時,未嘗也不是丟了自我。
毫無疑問,從家庭與社會角度一覘的自我有偏狹過時的成分。但我們所應摒棄的
不是對此的批判,而是其批判的廉價,其對批判投誠中的反智傾向。在尼采的觀念中
,如果在成為獅子與孩子之前,略去了像駱駝一樣背負前人遺產的過程,那其「永遠
重複」洵不能成立。何況當礦工詩人陳年喜順從編輯的意願,選擇寫迎合讀者的都市
小說,將他十六年的地底生涯降格為橋段素材時,我們沒資格斥之以媚俗。
藍圖上的落差終歸只是理念上的區分,在實踐場域的分野也未必明晰。譬如當我
們追尋心之所向時,在途中涉足權力的玉墀,這究竟是伴隨著期望的泯滅還是期望的
達成?在我們塑造生活的同時,生活也在澆鑄我們。既不可否認原生的家庭性與社會
性,又承認自己的圖景有輕狂的失真,不妨讓體驗走在言語之前。用不被禁錮的頭腦
去體味切斯瓦夫·米沃什的大海與風帆,並效維特根斯坦之言,對無法言說之事保持
沉默。
用在樹上的生活方式體現個體的超越性,保持婞直卻又不拘泥於所謂「遺世獨
立」的單向度形象。這便是卡爾維諾為我們提供的理想期望範式。生活在樹上——始
終熱愛大地——升上天空。
個人想法
1.作者應該是真的有看過這些書啦
提到柯希莫那段在原書裡篇幅還滿中間的
2.故意使用冷僻詞彙和大量掉書袋來拉高閱讀門檻
給閱卷老師「乍看之下好像很厲害」的印象
是他的考試策略
賭閱卷老師對這些書袋不熟就先贏一半
3.單就內容而言算前後文接得起來、能自圓其說
4.不過細看內容、把這些詞彙和書袋換成一般的淺顯用語後
會發現有七成左右都是兜出來湊篇幅的廢話
5.掉書袋時露了馬腳
「祓魅」和「賦魅」是作者自造的詞彙
一般會寫成「除魅/袪魅」和「復魅」
個人猜要嘛就是寫到一半忘記這詞
所以臨時另造一詞
或者是刻意用較冷僻但意思相近的「祓」來替換
達到他要的效果
6.全文其實就是在製造一大坨的「魅」
設法讓閱卷老師看不懂
但除魅完後剩下的東西
其實有點模糊、沒有真正說明他的看法
大概就是韓導回答黃捷質詢時「總之就是要發大財」的味道
7.總之就是一股清代引經據典寫八股文的腐儒氣味都跑出來了
當寫文章不能暢所欲言表達自己思想時
就只能往文字的艱冷奇巧去鑽
可憐哪
8.滿分55的情況下
是我大概也會跟第一階段的閱卷老師一樣
給他39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