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媒體來源:
紐約時報
2.記者署名:
RAYMOND ZHONG
3.完整新聞標題:
疫情引發全球單車熱潮,捷安特陷入「供貨難」
4.完整新聞內文:
台灣台中——因為健身房關門,而我們又都需要更多的運動;
因為我們避免乘坐公車和火車;因為我們需要戶外的集體活動;
或者只不過是因為新冠病毒大流行
讓我們渴望享受襲面而來的清風這樣的淳樸樂趣,單車的銷量正在世界各地飆升。
結果就是國際市場上的單車短缺。世界最大的單車製造商捷安特預計,
其供貨狀況在未來一段時間內仍然緊張。
2018年,川普總統與中國打起了貿易戰後,捷安特將部分面向美國市場的製造業務
從中國搬到了公司位於台灣的總部,以避免新加徵的關稅。
第二年,歐盟對來自中國的電動單車徵收反傾銷稅,於是捷安特又開始了在台灣的
電動單車生產。
但當新冠病毒大流行導致對單車的需求激增時,捷安特需要逆轉這個過程。
由於台灣的工廠已經面臨生產壓力,這讓公司別無選擇,只能加快在中國大陸的生產,
儘管這意味著要承擔額外的關稅成本。
「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地方能像中國動得那麼快,像跑車一樣瞬間從0增長到100。嗖!」
捷安特董事會主席杜綉珍在一次採訪中說。
川普政府今年暫時取消了對一系列被認為戰略上不重要的中國製造商品加徵的關稅。
單車也在名單上,這使捷安特回中國為美國市場生產部分單車變得容易了一些。
但暫停對某些類型單車徵收關稅的做法已於本月失效,這意味著捷安特可能需要
再次調整生產安排。
儘管美國與中國正在其他問題上發生衝突,但兩國今年1月簽署的貿易協議仍在執行中。
對夾在美中衝突之間的公司和行業來說,這並沒有讓計劃變得更簡單。
「不是我想離開中國。我一點也不想,」杜綉珍說。
「只是沒有任何辦法。有太多的貿易壁壘。」
幾十年前,捷安特代工美國標誌性的單車品牌施文(Schwinn)而出名,
後來憑藉自身實力逐漸成為一家大型企業。
隨著中國大陸開始取代台灣成為製造業中心,捷安特在大陸開設了工廠,同時在台中
(據說珍珠奶茶最早就是來自這裡)附近保留了一家工廠。
如今,捷安特在中國有五家工廠,占其總產量的70%。
當新冠病毒開始在中國迅速蔓延時,捷安特關閉了在中國的工廠,停工一個半月。
後來,當歐洲和美國開始限制人們的行動時,進口商取消了訂單。
3月,美國的銷量開始回升,杜綉珍說,捷安特的所有工廠現在幾乎都在滿負運行,
以彌補停工造成的產量損失。
儘管出現了許多第一次購買單車的人,但她不打算「盲目地」投資新生產能力。
她還沒有被說服,世界上對兩輪車的新熱情會比疫情持續得更久。
「每次繁榮都有一天會結束,」她說。「只是結束得快還是慢的問題。」
杜綉珍對生意的謹慎態度掩蓋了她無憂無慮的性格。
70歲的她精力充沛,朝氣蓬勃。她每週騎三次單車,四次環台灣島騎行。
她自豪地說,她在60多歲時第一次完成了鐵人三項。
「但絕對誠實地說,我是分段完成的,」她很快補充道。
像所有擅長遠距離騎行的人一樣,杜綉珍知道如何控制自己的節奏。
她並不擔心中國的競爭對手可能會通過大量生產廉價單車,從行動限制帶來的需求中
獲得更多的好處。
至少就目前而言,新冠病毒大流行已經讓中國最大的單車生產城鎮之一再次復甦。
中國共享單車的泡沫去年破裂後,這些地方不得不縮減生產規模。
杜綉珍說,她發現難以理解為什麼中國的企業主們似乎認為他們的客戶只關心價格,
不關心質量。
「他們願意花數萬歐元喝一瓶紅酒,」她說。
「為什麼他們認為其他人不願意騎60美元的單車?」
就中國而言,她擔心的是如何保住捷安特在那裡的勞動力。
年輕人對在工廠工作的興趣正在下降。
儘管很多地方都在裁員,但中國目前的招聘形勢似乎依然嚴峻。
「以前,如果我們想在中國雇一名工人,就會有三個人來報名,」杜綉珍說。
「現在,如果你想找三個人,能有一個人來報名就不錯了。」
她說,捷安特正試圖在地緣政治動盪中找到如何最好地利用自己在大陸資源的方法。
如果川普明天取消了他的貿易戰的話,會怎麼樣?
「我們當然會回到中國,」她笑著說。「那是肯定的。」
台灣與中國大陸的商業聯繫非常緊密,儘管兩岸關係在很多方面都很緊張。
中國宣稱民主自治的台灣是其領土的一部分,而且不排除動武的可能性。
捷安特最近在匈牙利建了一家工廠,計劃明年在那裡生產30萬輛單車。
雖然許多製造商已在越南設廠,但東南亞對捷安特來說不是合理的選擇,杜綉珍說。
因為單車在當地沒有足夠大的市場。
捷安特會有朝一日在美國生產嗎?
「我覺得不能說沒有這種可能性,」杜綉珍有點隱晦地說。
她說,自從貿易戰開始以來,「我一直覺得所有的事情都有可能。」
儘管如此,她說,那會「非常、非常難」。她說,機器人會有所幫助。
「如果我們能有更多的自動化,那就會有更大的機會,」她說。
「在今天的自動化程度下,我認為絕對沒有機會。」
換句話說,在美國製造單車的唯一可行辦法就是不讓很多美國人參與進來。
西方的去工業化是單車行業2020年面臨的許多嚴峻現實之一,光靠行業本身是無法改變的
。
但是,新冠病毒引發的單車熱指出了這個黑暗時刻可能出現的其他形式的轉變。
世界各地的城市都在改造自己的街道,對汽車進行限制,為行人和騎單車者提供更多空間
。歐洲的各國政府正在對單車基礎設施和單車推廣項目加速投資。
在一個宜人的夏日午後,杜綉珍興致勃勃地答應在台中的捷安特總部附近騎車轉轉。
她戴著面罩型太陽眼鏡、穿著藍綠色單車服從辦公室走出來。
即使在台灣最平凡的角落,令人驚嘆的自然美景也到處可見:靛藍的山,閃閃發光的海,
各種濃淡深淺的綠色植物。
台灣死於新冠病毒的人數很少,也沒有採取大規模的行動限制措施。
騎著一輛鮮藍色電動單車往山上走時,杜綉珍有很多值得興高采烈的事情。
「Yes! OK!」她大聲喊道。
5.完整新聞連結 (或短網址):
https://cn.nytimes.com/business/20200818/giant-bikes-coronavirus-shortage/
zh-hant/
縮址
https://tinyurl.com/yxopx2xt
6.備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