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 《derekhsu (華麗的天下無雙)》 之銘言:
: → VVizZ: 我可以接受非民進黨的第二個本土政黨阿 問題是在哪 08/26 10:32
我認為您真的嗆到了一個重點。
為什麼沒有第二個本土政黨,
當初民進黨不就是這樣成長起來的嗎?
原因出在選制。
當單一選區,只選出一個立委,
就注定了兩大黨會佔據所有的席次,
小黨只能依靠少數的不分區,
在國會上產生微小的影響力。
國會的影響力,
代表遊說能力的高低,
會影響
企業捐贈政黨政治獻金的意願,
帶槍投靠小黨的縣市議員的意願,
初步想要進入政治領域的新鮮人意願。
因為台灣的選舉制度,
單一選區只有一個立委會當選,
永遠都是佔據資源的人會選上,
選上以後會吸引更多資源,
所以是兩黨制,大者恆大。
小黨直接反過來看即可,
最多是撐著,
一有意外可能就泡沫化。
那麼制度是否能改變呢?
當然可以,
只要兩大黨佔絕大多數的國會同意修改,
合併成大選區即可,
例如台北市劃成兩選區,
一區選出四位立法委員,
那麼照比例,小黨可能會有一席。
這一席立委代表了,
在小黨的議員,也有機會進階,
而非只有跳船或泡沫化兩條路可選。
不過討論到選制,
不管是不分區名額是否可以拉高,
或是合併成大選區,
藍綠突然就和解了,
一致反對有利小黨的修正。
這也是人之常情,
要兩黨削減自己的優勢,
實在不盡人情。
在品牌上,因為先進者有優勢,
兩黨先定義“反統”、“反獨”的話語權,
市場份額也大都被兩黨佔據。
於是原本民進黨,彙集反對勢力的路,
在現代已經關了起來,
因為兩邊已經各有一個代表品牌。
這個有利大黨的制度,
也是目前執政黨的支持者能嗆4%仔的主要因素。
本篇純粹介紹選制決定政治環境的成因,
剛好有板友問到重點,與大家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