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提到四萬換一元這件事,就會有人舉日本的通膨來護航中華民國這個政策,
咱們就來看中華民國接管台澎初期來台的官員之一、歷任中華民國國貿局長、經濟部
次長與台糖董事長的汪彝定,在他的回憶錄裡是怎麼講的:
「1946年初來臺時最令我驚喜,後來卻深感遺憾的是臺幣與法幣匯率(一比二十)
不公平。拜此匯率之賜,我們這些早期來臺的窮公務員,忽然之間發了一筆小財。
我帶來臺灣約有一、二十萬元法幣,按照二十比一的匯率,變成六、七千元,甚至
上萬元臺幣。我穿著一條舊卡其褲子來到臺灣,這時趕緊去太平町(延平北路)做
衣服,一口氣做了兩套款式不甚高明的西服,共花了我二、三千元而已。如果在重慶,
這筆錢(六萬元法幣)連一條卡其布褲都買不到。不公平的匯率,是臺人怨懟的一個
原因。」
如果當時台灣能自由向他國貿易,這種低估台幣高估法幣的貨幣政策或許還不會
導向四萬換一元的結果,問題是1945年中華民國軍隊接管台灣之後,貿易局壟斷台灣的
對外貿易,使得台灣物產只能與中國進行貿易,當時中國通膨嚴重,中國買方經常透過
延遲付款,以無時無刻都在貶值的法幣來購買台灣物產,而貶值後的大量法幣自然也透
過固定匯率流入台灣,造成舊台幣的惡性通膨。
上面提到的是四萬換一元政策的背景原因,因為有人提到日本戰後也有通膨,就來
比較一下台幣跟日幣戰後的價值。
一九四六年舊台幣發行時,台幣與日幣的比值是一比一。要估算當時台灣人民的
損失,我們可以將舊台幣折合成美元來計算(因為美元當時是世界上較為強勢且相對較
穩定的貨幣)。1949年剛發行的新台幣與美元的匯率是5元新台幣兌換一美元,所以1949
年的舊台幣兌換美元的匯率就是20萬舊台幣兌換一美元(5 X 40,000)。
而日圓兌美元的匯率,雖然在大戰結束後經過激烈的震盪,但是從1949年起日幣
逐漸趨於穩定,而且一直到1971年都是固定在360:1的匯率。也就是說,原本在1946年
與日圓等值的舊台幣,到了1949年卻要用20萬的舊台幣才能夠換到360元的日幣(也就是
一美元)。台灣人民的財富縮水到原來的555分之1(360 / 200,000)。
至於新台幣到1970年再次貶值八倍,讓新台幣兌美元匯率來到40:1,直接讓當時
的台灣人民財富縮水到1945年中華民國軍隊代盟軍接管台灣時的4440分之1,這就是
中華民國人打死都不會跟台灣人講的後話了……。
補充資料:
戰後初期台幣與法幣(金圓券)的匯兌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