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問題在於現在新聞報導都加入很明顯的立場字眼,新聞報導理論上應該
是要中性的,讓閱讀者自行判斷。
以前的新聞報導就算要帶風向也至少會讓報導表面看起來像是中立的,不會
有很明顯的評價字眼。
隨便舉個例子來說,假設政治人物A酒駕,記者訪問同黨政治人物B對於A政治
人物酒駕的看法,B因為本身與A不熟,加上也還不清楚事情的緣由,所以跟記者說:
這個我要再了解,現在不方便評價。
一、 理論上中性的新聞報導標題應該是這樣:
A酒駕事件,B:未了解前不便評價
二、但立場偏頗的報導可能會長這樣:
1.A醉駕狂飆!他冷回:不清楚
2.A醉駕狂飆!他酸回:不清楚
3.A醉駕狂飆!他冷切割:不了解
4.A酒駕猛飆!B回應了!
5.A酒後飆車!他這麼說
6.A酒後飆駕!他三個字回應
諸如此類的,大家比較常看到對於被訪問者的回應加上的形容詞應該是
霸氣回應、酸回、嗆、辣回、暖回、冷回、諷、嘲之類的,還有御用的驚嘆號
以及把人名換成他/她,或者去算回應的字數寫在標題,把上面的湊一湊應該就
可以組成常見的標題,或者還可以加上網呼、網喊、網回、網淚推~
※ 引述《Jin63916 (摳幫瓦)》之銘言:
: 學英文時看到外媒新聞
: 很明顯都有固定格式和寫作方法
: 看個幾篇就知道重點在哪,流暢看完沒壓力
: 反觀臺灣新聞,不提標題的驚!嚇!
: 還有萬年不變的 他說了這句話、XXX澄清了
: 內文也常常雜亂無章
: 抄新聞時很愛在最後一段加網友留言
: 藝人新聞很愛放歌詞
: 例如「蔡依林:都呸 都Play 都呸 都Play 都呸 都Play」
: 這難得是臺灣價值嗎
: 為什麼從來沒想過要改一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