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fantasy14 (我可以看見嗎)》之銘言:
: 台灣為何變成炒房天堂?答案是,
: 台灣囤房與買賣房屋的成本,
: 和許多先進國家相比,簡直是微不足道。
: 以同樣價值的房子來說,
: 在日本一年的持有稅是台灣的四十二.五倍
: 美國則是台灣的二十五倍
: 建商 財團 銀行跟 政府勾結
: 一起吸食年輕人賺的辛苦錢
: 不是無法打房 是根本不想打房
: 連實價登錄都做不到了
: 你還能期待什麼
說得好 實價課稅 是解決高房價最有效的方法
為什麼實價課稅,會讓建商痛、投資客痛、自住客也痛,讓全部持有房屋者都痛?
因為實價課稅能實際增加"持有成本"
房屋的持有成本有哪些?
自備款 + 房貸本金 + 房貸利息 + 裝潢成本 + 維修費 + 管理費 + 水電瓦斯費
+ 買房房仲費(2%) + 賣房房仲費(4%) + 代書費 + 履約保證費
+ 房屋稅 + 地價稅 + 土地增值稅 + 契稅 + 印花稅
沒錯,真的認真算的話,凡是跟持有房子後,衍生出的成本都可以算在持有成本內
但房子做為可交易的商品,在台灣高房價,一般消費者很難有門道可以買到跌價的房屋
大多數人的房子都是買貴了,被上一手屋主抬高房價後剝了一筆
為什麼上一手屋主,要用高房價把房子,賣給下一手屋主?
請記住這6個精華的字「轉嫁持有成本」
消費者所買的高房價中,是在替上一手屋主
付那些本該就是房屋持有者,理當付出的持有成本
既然持有成本,是能透過房屋交易轉嫁的
在會計法則中,能轉嫁的持有成本就不是持有成本
所以為什麼黑心的建商、黑心的投資客、黑心的自住客
他們賣房子能賺到錢?因為他們轉嫁持有成本,將房子用高房價賣貴給下一手的買方
然後就形成惡性循環、共犯結構
房子買貴的消費者,繼續用更高的房價賣給下一手的買方,繼續將持有成本轉嫁出去
才能彌補他自己買貴時的損失
所以,為什麼房貸利息、實價課徵持有稅(房屋稅+地價稅)
會觸動房屋持有者的敏感神經?
因為在那些小到幾乎可以忽略不計的持有成本項目
房貸利息、實價課徵持有稅(房屋稅+地價稅)
可是實實在在的,根據房屋實際的購買價
每年跟房屋持有者,收取房屋購買時的房貸本金1.5%(銀行收)及房價1~3%(政府收)
ps.當然會隨著房貸本金越還越少,房貸利息會越低
房屋會隨著屋齡,房屋稅越收越少 (但地價稅可能越來越貴)
其實一般消費者 (自住客) 不清楚房價到底是如何計算的?
為什麼相鄰的不同的地段,房價可以相差一倍不止?
例如台北市內湖區的電梯大樓,一坪60萬
新北市汐止區的電梯大樓,一坪30萬
「租金行情」是反映房價最實際的計價公式
用租金,可以反推回房屋應該有的合理房價
一般消費者 (自住客),最常被建商、投資客誤導的風向:
「實價課徵持有稅」會導致租金更高,會被屋主轉嫁持有成本
當租金可以租更高,房價回推回去就可以更高
實價課徵持有稅,會導致租金變貴、房價更貴
但一般消費者有注意到什麼重點嗎?
租金漲、房價漲,薪水沒有漲
那租金、房價憑什麼漲?
是的,可支付的居住成本,大約是月薪的1/3
當「實價課徵持有稅」,屋主能轉嫁成本到租金嗎?
告訴一般的消費者,屋主漲不動的
當屋主大幅調漲房價,租屋者自然就會退租原本的房子
流到他們薪水1/3可負擔的租屋市場層級中
到最後,屋主還是想將房子租出去
即使微幅的調漲房租,還是無法填補實價課稅後增加的持有成本,所產生的財務損失
投報率變低,甚至變成負的
那要重新讓投報率 (租金/房價) ,恢復到實價課稅前的正投報率
既然租金漲不動 (和消費者薪資沒漲有關),那就只能房價下跌了
因此,「實價課徵持有稅」到底能不能打房?
100%能讓你及你的後代,能買到更便宜的房子!
最後想補充的:
居住是天賦人權,也同意居住不是不勞而獲
是需要付出居住的成本 (租屋者付租金、購屋者付持有成本)
但合理的租金(薪水1/3)、合理的持有成本(本利攤還+各項費用攤平+持有稅) (薪水1/3)
是一般消費者,所能負擔的居住成本
一般消費者(自住客),要共同團結反對的
是無止盡的房價飆漲
國際QE瘋狂印鈔,到底關我們什麼事?
薪水又沒漲,憑什麼房價漲?
政府的確且必要拿出魄力和做為
推動「實價課徵持有稅」,來讓房價回歸房屋應有的『合理價格』!
不要再說自住客只想用腰斬價,買到蛋黃區的房子
現實就是,實價課稅也買不到蛋黃區的房子啦
因為蛋黃區的租金行情,可以支撐蛋黃區的房價!
一般消費者 (自住客) 要鎖定的目標是:
那些跟著蛋黃區一起瘋漲的蛋白區、蛋殼區
然而「實價課稅」
正是可以將這些跟風飆漲的蛋白區房子、蛋殼區房子的房價
打回原形的最有效的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