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footart (reminiscence)》之銘言:
: 肥肥我麻吉
: 台大數學目前大四開學一陣子了
: 但他昨天罕見地密我
: 聊了半小時
: 他說他數學系快讀不太下去了
: 當初他是因為學測15級分 指考數甲9x
: 非常熱愛數學才填台大數學的
: 但據他說法 數學系跟哲學系很像
: 都在搞邏輯推理的事
: 跟高中數學完全不一樣
: 再加上他高微已經2修了 今年準備第3修
: 沒什麼信心能準時畢業
: 而且有一部分同學也早早認賠殺出 重考去電資了
: 聊了聊也覺得蠻難過的
: 都讀到大四了
: 假如就此放棄會不會有點可惜?
我是物理系畢業 只拿個數學系輔修而已
不過除了線性代數跟計數導以外 其他數學系的主修都修過了
數學系的主修科目 分數有很高的 但也有低空飛過的
離我讀大學 已經差不多是十年前的事 我相信台大數學現在應該改變了不少
但我的感想是 至少在當時 台大數學有個很大的問題
那就是 課程內容完全是把學生當作未來的純數學家在設計的
最後就是 一堆人二修甚至三修
大學期間根本沒有時間多了解其他學科跟探索更多的可能性
很多人甚至可能沒有體會到純數學的用處 就先對純數學失去了興趣
其實這點 物理系也是類似的 只是物理系的內容 終究是高中訓練經驗下相對比較好應付的
這些基礎科學的科系 最大問題往往就是
教育的最大目的 應該是幫助學生發展更多可能性 更好的挖掘與應用自身潛能
而不是事先預設學生該成為怎樣的人
追根究柢 根本的原因是兩個
第一個是台灣大學的學制 一開始就分系 學生沒有太多選擇的自由
其實國外很多學生 常常是先選修個數學系的基本課程 試試看自己究竟有沒有興趣
最後再決定要不要選擇數學系當主修
第二個就是 這些做理論能當上教授的人
常常都是對學術非常有興趣 或者在學生時代就相當優秀的人
這類的人 對一般學生的處境不一定能夠切身處地的體會
對於如何好好引導一般學生的教學方法 不一定足夠重視
而且台大數學的教授組成 至少在當時 其實是偏重幾個特定領域的
要那些教授 試圖去介紹純數學更多的面向或者一般應用 終究還是很難的
他們自己都未必有興趣去了解
我記得我當年之所以想雙主修個數學 是因為遇到了讓我覺得學起來很有趣的教授
但結果後來大三遇到幾個教學方式跟內容 跟我期待有很大落差的教授 修的其實也挺痛苦
這也導致了我後來沒有把數學系給雙主修完
大四其實還很年輕 依然充滿可能性
純數學的訓練 如果真的多少有學通 並且找到適合的應用領域 其實還是很有用的
如果沒有學通 也不要對自己失去信心 很多時候 的的確確就是教授教得不好
現在再回頭看 當時數學系少數幾位完全能學通並當時志在學術的高手
其實大概有一半(甚至可能更多)最後也是轉行了
這絕對不是那些人不夠優秀 而就只是他們發現了有更有意義的事物可以追尋
有的時候 資質一般的人早早的放棄 其實對自己也是好事的
記住 放棄一點都不可惜 年輕就是最大的本錢
堅持不該堅持的 錯過了適合自己潛能的機會 才是真正的可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