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導提到
「...例如教召員看病掛號免費、住宿英雄館有優惠等...」
我覺得這想法真的蠻棒的
但應該多多參考公務人員跟國營事業福利
你我都知道「有資格被教召的人很少」
現行募兵制也不切實際 因為打仗就是總動員
雖然執政黨一直帶風向說要募兵制
阿不過卻要提升教召能量不就是自打臉
既然能被教召的人那麼少
是不是能夠扭轉「被教召的人很雖小」的觀念
轉變為「被教召的人很好」這種羨慕眼光
PS. 在作戰方面,這也是屬於政戰的一環,不然誰要打仗?誰願意打仗?
而這樣的福利也不用搞得像伊斯蘭世界聖戰那樣,
什麼死後有幾個老婆、還是死後一定會上天堂。
絕對不是這種福利!
依照台灣人貪生怕死、喜歡小確性的觀念切入,
符合教召的應召員可享有福利可以參考如下:
1. 直轄市熱門地區、觀光景點免費停車場。
就像是一些公務機關,你出差還可以免費停,一般民眾不能停,
只要一群人或親朋好友有一個人有員工證,就可以爽爽停。
或者像是在停車超貴的信義區,爽停一天50。
2. 各縣市英雄館住宿。
你我都知道,有些英雄館住宿根本就是觀光景點熱點,
不僅住宿便宜、還離景點有夠近,有些景點根本百萬等級。
當然你各位,替代役免役的就只能依附別人住了。
3. 健保、水費、電費小量減免。
不需要像真的軍公教那樣減免那麼多,
應召員家庭只要有減免,台灣人骨子裡小確性,減免一點點就很爽。
4. 小孩優先抽托兒所、國小。
沒錯,大家都知道,現在為了抽小孩子國小,有多辛苦。
應召員身份稀少,還要被國家徵招,那小孩有特殊照顧不為過吧!
反過來,只要應召員或其家人享有這些福利後,
我想,被教召也絕對心甘情願。 (台灣人個性,都拿了不好意思不去)
以下歡迎大家幫忙腦力激盪。
全民國防,我們來扛。
※ 引述《Glyderm (Glyderm)》之銘言:
: 年年教召 1次14天 2022年實施 強化後備戰力 國防部成立防衛動員署
: https://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201008000450-260118?chdtv
: 2020/10/08 中國時報 呂昭隆 、 林縉明
: 兩岸對立情勢趨緊,精進後備人力呼聲大起。國防部長嚴德發昨在立法院表示,國軍後備
: 單位將成立「防衛動員署」,後備軍人教召頻次將從現行2年1訓、1次5至7天,改為1年1
: 訓、1次14天,年訓量可由12萬人提升至26萬人,一旦作戰,國軍將有50萬名兵力。
: 台海緊張程度升溫,是否恢復徵兵制,成熱議話題,尤受年輕人關注。前後任國防部長馮
: 世寬、嚴德發皆不認同重回徵兵制,現行募兵制雖量少,但質精,能夠維持戰力,在募兵
: 之外,善用後備人力,可補充兵源。
: 年訓量增至26萬人 補充作戰兵源
: 嚴德發昨在立法院國防委員會進行專案報告並備詢,他就後備單位提出「組織、部隊、訓
: 練、裝備」等4項改革,在組織方面,成立防衛動員署,方案已送行政院審查,屬於行政
: 院三級機構,負責業務除軍事動員,也負責行政動員的跨部會協調,人員規模從現行32人
: 提升到150人,預計2022年1月成立。
: 部隊方面,則將現今18個縣市地區後備指揮部,全數改隸屬各作戰區,以作戰導向編管,
: 原本7個後備旅也增加至12個,後備旅裝備與常備部隊一致。
: 民進黨立委趙天麟詢問,教召增加為14天後,企業須釋出人員,勞動力減損,是否考慮引
: 起民怨,受影響企業有無補貼,受召人員薪資會增加嗎?
: 增為12後備旅 裝備等同常備部隊
: 國防部全動室主任韓岡明指出,14天教召新制預計在2022年才開始,並視訓量進行教召任
: 務延長,國防部正研議教召人員優待條例,每天薪資增加為1.2至1.5倍,不讓受召人員產
: 生怨懟。
: 國民黨立委洪孟楷則質疑,在薪資外,應給予召員更好優遇。韓岡明則表示,尚在研議其
: 他待遇,例如教召員看病掛號免費、住宿英雄館有優惠等。
: 對於後備戰力的部署,嚴德發說,美方特別關切「城鎮守備」,未來每個縣市都有守備部
: 隊,油水電關鍵設施也都有專責守備部隊;現在兵力是21.5萬人,如果戰時,至少會動員
: 後備30萬人,甚至更多,一旦作戰,國軍有50萬名兵力。
: 立委直指現行服役期短 受訓不足
: 目前在退伍8年的後備動員編管人力中,4個月軍事訓練役約占4成,志願役及義務役退員
: 則占6成,列入召員名冊的選充作法調整為「後退先用、精選適員、固定編組、年年施訓
: 」,優先選充甫退人員。
: 民眾黨立委張其祿質疑,光靠後備役增加召訓頻率、天數就能提升戰力嗎?真正的問題是
: 只服役4個月,訓期不夠完備,連基礎訓練都還沒做完就退伍,如何期待一年增加召訓天
: 數的後備役?
: 民進黨團幹事長鄭運鵬表示,很多後備役男藉故請假,有能力的人拿假單,沒能力的人只
: 能乖乖入營受訓,這個漏洞一定要改革,「公平」是國人願意接受教召受訓最重要前提。
: 2020/10/08 中國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