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現在的議題戰,都是政治圈內一小撮人在互洗
你把這個個案拿出來分析
政院助理 -> 極端支持者網路粉專 -> 鐵桿電視台/網媒 -> 極端支持者
擴散路徑到這裡就斷了
大眾都洗不出去
為什麼會洗不出去,第一這些東西目的性和偏見都太高了
內建很多主觀情緒,其實真正站外圈兩層一點的支持者,都會滿頭霧水沒有共鳴
而不是那些行銷技術,或是網路陣地戰的問題,而是最根本的傳播內容就有問題
第二是這些議題根本沒有資訊量,也都是不值得關心的事
政院助理看到國民黨立委攻佔立院,做一些瞎事,覺得被激怒
這個議題是「民進黨自己覺得很重要」
其實大眾覺得「這根本不是什麼新鮮事」「只有你自己才覺得重要」
「為什麼我要為了這種無聊小事,永無休止的情緒動員」
「今天國民黨把水球砸到你臉上一次,我們就要擴大宣傳,
明天國民黨把紙團砸到你臉上一次,我們又要擴大宣傳,
你整天就叫我們選民幹這些事嗎?」
2. 承上
台灣政壇從90年代電視媒體興起後,就受到電視媒體過度的影響
政治人物過度在乎媒體,媒體則過度在乎圈內小事,愈來愈和大眾脫節
2014年後,政治圈又開始過度受到網路的影響
網路是一種比電視更容易聚集偏激同溫層,更容易和大眾脫節的東西
也不只是民進黨,時代力量和民眾黨其實也沒兩樣,國民黨脫節最早就不提了
爐渣不是件好事,但他的影響力沒有大到匹配這麼大的版面
網路這種東西天生是設計來給小眾聚集的
網路論壇除了開趴替、學東西、練習打字輸出等目的
根本不適合過度用於大眾宣傳
你發想再怎麼小眾、再怎麼kiang的東西,其實都能聚集到一點支持者
讓你有回饋感,誤以為這樣一直搞下去就會愈搞愈大
其實都是幻覺,你永遠上不去
所以2020年代,幾乎所有政黨,甚至媒體都被網路影響,全部走歪了
3. 民主政治是由下而上的制度,很重視的是由下而上的自發秩序
現在台灣民主體制的失靈,可以用情報傳遞失靈一個詞就可以概括
A.「下情不能上達」
媒體坐在台北辦公室上網取材的狀況,一年比一年嚴重
連政黨的基層,都變得愈來愈不能掌握地方基層民意
政黨基層受到網路工具的影響,就算在鄉村,也愈來愈只聚集偏激的支持者
而和販夫走卒、工程師與媽媽脫節
B.高層喪失基層的調研能力,用妄想來揣測基層需求
然後發動「由上而下」的文宣
比如這一次這個個案
其實他打的那些內容,重要嗎,不重要
你記得他打什麼嗎,不記得
這種文宣有效果嗎,當然沒效果
我是覺得你政黨花錢雇人或幹嘛都是你家的事
重點是你打球根本沒技巧也沒效果
4. 台灣政府與政黨組織實際上一片混亂
從這個個案其實就有很多端倪
大部分的文宣都是基層沒什麼職等,也沒什麼權力的人自己隨便就出手亂發了
根本沒什麼C4ISR(指揮、管制、通信、資訊、情報、監視和偵查)
你看起來台灣政府或政黨好像反應很快
其實是已經完全不能指揮,一盤散沙,上上下下每個人都在 Free Style 亂打
Free Style 反應速度當然快
但是 Free Style 根本就不能算是組織型行為
每個人都在亂做不同的事、自己的事,每天議程都在互相衝突
不管是民進黨的資源也好,台灣的資源也好,根本都無法有效聚集調集
沒有什麼整合性可言
總統每天只玩他熱愛的國防外交,不理內政
行政院長只搞執行,也就是 house-keeping 的工作
無法對內政做根本性創新,他的職位也沒辦法調動和協調派系
然後每個人每天都在危機處理,忙得焦頭爛額
其實哪有那麼多危機,那些自以為是危機的事情,很多都不是危機
但又深陷其中無法擺脫,高層永遠有開不完的會,開會又沒有用
政治人物每天都在忙著監看媒體和網路的議題戰,其實很多議題大眾根本沒興趣啊
所有人都坐在辦公室裡,離基層很遠
然後不斷的搞民調,網路偽科學大數據,自以為這樣就能了解民間
最後一直洗大內宣,掩蓋支離破碎的政府與政黨組織實務
洗內宣就是「由上而下」,而不是「由下而上」了
民主政治的面貌變得愈來愈模糊
這種搞法喔
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