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以來追逐第一名...」4名台大生嘆:不知為何而學
2020-11-18 14:09 聯合報 / 記者潘乃欣/台北即時報導
台灣大學發表未來大學願景,要鬆綁學制,讓學生找到學習動機。校長管中閔說明理念前,
先由四名台大生分享心聲,他們談到自己一路以來追逐第一名,成了第一名後,人生頓失方
向。到了國內第一名大學,發現自己不再是第一,卻不知道除了讀書還擅長什麼,是另一股
壓力。低年級課堂偏重理論,他們「窮忙」修完繁重的必修學分,沒空探索自我。
「我高中不是第一名,進台大後覺得同學好厲害,好不習慣。以前都想著讀書可以考上好大
學,但考上好大學後,發現自己不會讀書,不知道不會讀書能幹嘛?」台大哲學系大四生謝
璿說,這是所謂的「冒牌者症候群」,也就是雖然覺得自己不適合這裡,離開後也不知道能
去哪。
除了在課業上發現自己不是最優秀,謝璿也說「學哲學有什麼用?」困擾著她。她走出鑽研
哲學理論、考申論題的課堂,大二投入專案式學習,對她專案管理、行銷、設計能力更有幫
助。她也找14名高中生辦哲學展,主因是系上教師很少談論哲學如何應用在生活,辦展過程
讓她找到兩者聯結,並發現哲學能培養看事情的觀點,還有好的論證能力。
台大工科海洋系的張哲浩說自己是重考生,現在不避諱談此事,但當年非常在意。他成長過
程中,每一階段都以第一志願要求自己,直到大學聯考「考爆」了,才開始思考「醫學系不
是我真正想念的東西,只是為滿足虛榮心」。他想讀的是機械這類可以動手創造的系,但也
想結識更多朋友,重考那年因此做了不同決定。
張哲浩說,他加入台大學生會新聞部,也關注教育,有感於教育在日常生活中太有距離,創
立「校年早餐店」拍攝相關影片,問學生滿意現在的教育體制嗎?滿意自己的學習狀況嗎?
發現同為工學院的學生「窮忙著畢業」,主因是必修課太多,沒有選課自由。
就讀台大園藝系碩一的王賢慈說自己成長在都市,家中三代沒人從農,了解「為什麼而學」
對她來說非常重要。進了園藝系,她發現這裡不像外人所想像,只是種花、種草、種果樹,
更多時候在了解植物生理學等知識,還有做實驗,不斷撰寫實驗預報和結報,繁重的課業讓
系上同學很少探索,也以忙碌為藉口,沒在思考未來。
王賢慈說,她更想知道的是現在的農業問題,還有她能為農業作什麼?她找同領域學生組成
讀書會,曾於清晨4時拜訪相關農產組織,也研究有沒有辦法投入農業創業。一連串的實務
探索,讓她找到方向,也認識到自己想做的是接觸人,盼進入農村,和農人一起工作,發揮
影響力。
台大醫學系大六生蕭賢維說,系上學生「在成績單上有著錙銖必較的執著」。他也曾經追逐
成績,進第一志願後頓時失去目標,開始迷茫。醫學系初期的課也不是實務,大一、大二教
的是進階的物理、化學,也有哲學、社會學等課,沒有接觸實務的經驗,讓他不確定學這些
的用意。
蕭賢維分享,直到進到病房,他才知道人文學科的重要性。印象深刻的是他們曾與美國哥倫
比亞大學生交流,他為了不丟台大的臉,分享艱難的解剖知識,但對方感興趣的反而是台灣
的「大體老師」。不只感興趣,他們也付諸行動,向大體老師的家屬做了家訪。蕭賢維佩服
這樣的行動力。直到今年遇到新冠肺炎疫情,他投入翻譯疫情相關文獻,「很開心將所學付
諸行動」。
https://udn.com/news/story/6925/5024535